首页 > 历史 >

汉初三杰的人生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韩信就一个字“忍”

2019-11-16 00:34:53 暂无 阅读:1280 评论:0

说到“汉初三杰”我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他们分别为“张良、萧何、韩信”三位西汉开国功臣。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在洛阳设置酒会宴请群臣,刘邦问在场的大臣,自己为什么能夺得天下,而项羽为何失去了天下?

汉初三杰的人生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韩信就一个字“忍”

刘邦

在场的人,各抒己见,都没有答到点子上。刘邦回答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因为刘邦的这段话,“汉初三杰”也因此而得名。刘邦能夺得天下,战胜项羽就是任用了这三个豪杰,而项羽不懂得用人,所以失败了。

在“汉初三杰”当中,韩信是三人当中最励志的一个人,也是结局是最悲惨的一个。萧何虽为人臣,却因帮助吕后除掉韩信,而被后世诟病。而最完美的一个算张良了,不贪慕荣华富贵,最后功成身退,大隐于市。其实“汉初三杰”的人生经历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公司,绝对发人深思! 韩信:学会忍耐,懂得报恩!

韩信江苏淮阴人,他从一个无名小卒,成为汉朝大将。他凭借个人的军事从才能,一路攻城拔寨,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汉朝建立以后,由于功高盖主,被刘邦猜忌,最后死于吕后之手。

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记载:韩信出生平民,家里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选举做官。经商又不能维持生计,经常寄宿在当地的一个亭长家里吃闲饭,后遭到亭长老婆的厌恶,故意不给他饭吃。韩信迫于无奈,离开亭长家,去河边钓鱼为生。结果钓鱼也钓不到,差点饿死。在河边洗衣服的漂母,看他可怜,于是就施舍饭食给他,接连救济了十多天。韩信非常感激,答应以后报答老人。在漂母看来韩信连自己都养不活了,还想着报答,如果韩信能把自己养活已经很不错了。现在让一个快饿死的人报答,简直就是一个笑话,所以漂母还有些不高兴。

汉初三杰的人生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韩信就一个字“忍”

韩信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韩信虽然穷,都快被饿死了,但是也不忘报答老人,这颗报恩的心值得肯定。总比,某些白眼狼要好吧!你救济了他,他反过来陷害自己的救命恩人。比如南北朝时期的侯景,就是一个忘恩负义之人。北魏末年,北方大乱,侯景投靠北魏权臣尔朱荣。尔朱荣被诛灭以后,侯景投靠高欢,由于受到猜忌最后叛乱,逃到梁朝。梁武帝给了侯景高官厚禄,结果侯景不报恩,反而进行叛变,并将梁武帝囚禁,活活饿死。梁武帝死后,侯景专权并霸占了梁武帝的孙女溧阳公主,驱除满朝文武官员,并屠杀了几千人,其行径简直令人发指,简直猪狗不如。

反观韩信,他不仅仅懂得报恩,其实他的忍耐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淮阴的时候,当地有个屠夫羞辱他,让韩信从其胯下爬过去,如果不爬就用剑刺死他。假如,韩信一时冲动,杀死了屠夫,可能世界上再没有韩信了。而韩信,仔细思考了一番后,认为不值得,为了干一番大事业,所以就忍辱负重,从屠夫的胯下爬了过去。最后,韩信化屈辱为动力,在乱世之中,投靠了起义军,并建功立业,最后还感谢了这个侮辱他的屠夫,让他做了中尉。

汉初三杰的人生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韩信就一个字“忍”

韩信

也许很多人认为韩信懦弱,换做是我,早就把对方暴揍一顿。如果,换作是普通人,估计早就进了监狱了。你也不想想,当时的历史背景,假如韩信把屠夫杀了,那么韩信能跑掉吗?说不定当场就会被愤怒的老百姓给打死。所以,韩信还是接受了屈辱,而避免了一时冲动出现人命。事实证明,他这一忍,为他找回了面子,汉朝建立以后,韩信以楚王的身份荣归故里,这才是对屠夫最大的羞辱。

说实话,现在有韩信这种忍耐度的人真的很少,况且现实生活中,也没有屠夫那么过分的人。有的人,因为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最后因为打人被关了起来不说,还花重金出医药费。也许有的人不差钱,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把人打死了,你想过后果吗?所以,面对他人的侮辱,你可以选择报警,让警察来解决。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误了自己的一生。你要做的,就是不要跟这些小人计较,完全无视他,就当他不存在。你忍他一次,他就得寸进尺,迟早有人去收拾他。 张良:做事要有耐心,懂得功成身退

张良,字子房,为韩国贵族,祖辈二代为韩相。在“汉初三杰”当中唯独他有取字,说明韩信出生高贵。韩国灭亡以后,张良为了报仇,倾全家之财招募了一位大力士去刺杀秦始皇。张良与刺客在博浪沙埋伏袭击秦始皇的车队时,大力士用铁锥误中了副车。张良被通缉,于是隐姓埋名改为“张良”。

汉初三杰的人生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韩信就一个字“忍”

张良

张良逃到下邳,闲暇时在一座桥上散步。有一位穿着粗布衣的老人,走到张良的跟前,故意把鞋仍到桥下,并让他捡起来。张良当时还有点生气,想把他揍一顿,看他是个老人,于是强忍着怒气,把老人的鞋捡了上来。当张良把鞋捡来后,老人竟然提出过分要求,让张良拿着鞋子给自己穿上。

张良认为既然鞋子已经捡起来了,为对方穿上也无妨,他跪在地上为老人穿上了鞋。老人认为张良品性好,可以调教,于是让他五天后在桥上等他。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去桥上找老人,没想到老人已经到了桥上。老人认为张良来太晚,很生气,让他五天后再来。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起床前往。没想到老人已经在桥上等他了,老人很生气,让他五天后再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半夜就去了,这一次,张良终于赶在了老人的前面。老人很高兴,于是给了他一本书,并对他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十年以后你会得志,十三年后你小子到济北来见我,谷城山下黄石就是我。”说完,老人离开了。等天亮的时候,张良看那本书,原来是一本《太公兵法》。

汉初三杰的人生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韩信就一个字“忍”

张良拾履

张良觉得这本书不平常,常常学习诵读它。后来刘邦拜他为厩将,张良时常给刘邦讲起《太公兵法》,刘邦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当刘邦战胜项羽后,建立汉朝,对大臣进行封赏,张良没有战功,但是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子房的功劳。”刘邦给了三万户给张良,让他自己选。张良为人低调,不敢接受三万户封邑,刘邦就封他为留侯。

留侯张良的人生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假如,张良没有耐心,遇见老人的刁难,就将其暴揍一顿,也许张良就不会得到《太公兵法》。如果张良没有这本兵法,张良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智慧,所以也会被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不为人知。但是,张良的忍耐心很强,面对老人的刁难,他抱有一颗赤诚之心,大概是老人觉得张良有耐心,品行好,可以调教,所以把《太公兵法》给了他,最后帮助其成就了一番事业,名垂青史。张良成为刘邦的谋士以后,一直得到刘邦的信任,他不邀功,为人低调。在最辉煌的时候,功成身退,避免了刘邦和吕后的猜忌,最后完美谢幕。 萧何:为人臣的楷模,以大局为重

萧何是沛县丰邑人,与刘邦是同乡,因为通晓法令而任沛县功曹(相当于狱吏主管)。从《史记》的记载来看,萧何的家庭比刘邦的家庭要好。刘邦在做亭长的时候,去咸阳没有钱,其他同事出三百钱,而萧何给五百钱。萧何做事也非常严谨,考虑周到,总是不出乱子。所以,萧何被提拔为泗水郡卒史,考核公务时成绩第一。这么说,萧何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公务员。

汉初三杰的人生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韩信就一个字“忍”

萧何

由于他业绩优异,上级想把他调往咸阳做官,萧何没有同意,最后留在了沛县。当刘邦起兵的时候,萧何担任沛县县丞,经常督察事务。从这件事可见,萧何很有先见之明。他估计察觉到,秦国将亡,所以拒绝了上级将他调往咸阳的请求。如果,萧何贪图眼前的利益,没有摸清当时的趋势,估计迫不及待的去了咸阳。然而萧何没有被一时的贪婪所迷惑,最后留在了小小的沛县,跟随刘邦起兵,最后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之位。

此外,萧何作为公务员,还时常为刘邦推荐人才。换做是其他人,估计就不会这么做。很多人嫉妒比自己优秀的人,害怕抢了自己的饭碗,对其进行打压。比如庞涓在魏国做将领的时候,因为嫉妒孙膑,不惜伤害同门兄弟。但是萧何不这么认为,他发现了韩信的才能,于是将他举荐给刘邦。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助其打下了江山。萧何因为举荐韩信,也是功不可没的。

汉初三杰的人生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韩信就一个字“忍”

萧何追韩信

不过萧何一生都在为统治阶级服务,尤其为吕后除掉韩信,成为他人生最大的污点。不过,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来说,萧何尽到了一个人臣的本分,堪称楷模。他以大局为重,没有以私情而宽恕韩信。站在个人立场上来说,萧何举荐韩信为大将,韩信是个人才,应该为其求情。但是萧何为了汉朝的社稷,却没有那么做,而是帮助吕后除掉了韩信。所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话说回来,如果萧何帮助韩信求情,韩信以后造反成功,刘氏家族遭殃,整个天下大乱,到那时死的人更多。作为统治者,也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萧何以失掉一个人的性命,换取汉朝长治久安,不念私情除掉韩信,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总之,萧何做人臣,堪称楷模,尽到了为臣的责任。但是在个人感情上而言,他却辜负了韩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