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东坡诗中夜宿野外、醉酒忘归的经历,有一首惊动朝野以为他投江了

2019-11-18 06:13:42 暂无 阅读:1392 评论:0

东坡诗中夜宿野外、醉酒忘归的经历,有一首惊动朝野以为他投江了

苏轼之所以尤其受人喜爱,不仅因为他文艺才情过人,还因为他个性旷达率真。他和那些中规中矩迂阔拘束的文人士大夫很是不同,具有乐观谐趣,洒脱飘逸的文化品格,因而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往往都会显露出放达浪漫的行状。在他的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三次野外夜宿的浪漫经历。

第一次是嘉佑四年(1059年),苏轼苏辙随父回四川眉山奔母丧后,返赴京都,取水路出三峡。途径传说唐代元稹和白居易兄弟曾经游玩过、当时已经荒芜的三游洞时,兄弟二人竟冒着漫天风雪攀岩进洞探访,而且不顾寒冷荒僻、居然在洞中留宿了一夜。次日清晨起来,苏轼提笔在石壁上挥写下一首《游三游洞》的七绝:

“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屦冻苍苔滑。不辞携被岩底眠,洞口云深夜无月”。

其时苏轼年仅24岁,兄弟二人已经双双金榜题名,名动京师、文播天下。他们如此放达浪漫的壮举,着实让夷陵当地迎迓的官吏惊呆了。他们又恳求留诗纪念,苏轼一挥而就三首绝句,一直流传至今。

第二次是熙宁六年岁末,时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奉命赴常州一带赈灾。他到达州府时,正值大年除夕晚上。在那个万家团圆的传统佳节里,苏东坡不愿意打扰灾区的地方官员和百姓,就独自夜宿在运河边的孤舟上,而且很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除夜野宿常州城》: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身为杭州官吏而且身负朝廷使命的苏东坡如此行状,和一般官员相比显然是特立独行,但这既是出于他的放达个性,也更彰显其高尚政品。

第三次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后的故事。苏轼生性真率放达,在逆境中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更多的则是对人生苦难的傲视和超脱,因而时常表现出豁达飘逸、甚至是放浪形骸的行状。在一个春天的夜晚,苏东坡信马野游,沽酒买醉,回来途中居然醉卧在山间溪桥上睡到天亮。他有一首小词记述了这番经历。

其序言:“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词云:“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桥。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其实,苏东坡在黄州的日子,许多放浪形骸的表现,是让人读来黯然心碎的。当时,苏东坡经常只身夜游,醉酒忘归。元丰五年九月的一天,他在自己筑就的东坡雪堂夜饮,三更醉归临皋馆舍,写下一首《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据说作这首词传开后,便有人传言苏轼真的“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而去矣”,一时朝野震惊,以为他投江了。黄州郡守急忙前去查看,才知道苏东坡依旧醉卧在馆舍之中,乃是一场虚惊。

这期间,最能体现苏东坡放达浪漫的事情,是他在黄冈东南三十里沙湖道中遇雨,同行者都淋得如同落汤鸡,可他却吟诗长啸冒雨而行,而后写下了一首境界尤其豁达的词作《定风波》。

其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其词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说,不要听风吹雨打林叶的声音,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迈步前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这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我平生就是披着蓑衣,顶着风雨,行走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有些寒冷,而山头的雨后斜阳,却给自己送来一丝暖情。前行吧,回首此身经过的萧瑟,无论风雨和晴天都无所谓了!

好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真是活画出苏东坡放达浪漫的超迈品行。这就是放歌“大江东去”的苏东坡,这就是两赋赤壁的苏东坡!其实,他泛舟赤壁,“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是放达浪漫的极致;他写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气贯长河,雄视千古,就是放达浪漫境界的最高艺术升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