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为什么说在明朝..最舒服

2019-11-22 18:42:13 暂无 阅读:919 评论:0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建元洪武,开始了朱明王朝在中国的统治。向来标榜继承唐、宋正统的朱元璋,在东宫制度的建设上也积极效仿。早在朱元璋自立为王时,就已经册立嫡长子朱标为世子。洪武元年,在登基当月即册立"世子标为皇太子"。从此开始了明朝的太子制度。

为什么说在明朝..最舒服

朱元璋在制度上捍卫太子的地位

从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到明朝灭亡,有明一代,共册立皇太子二十二位,其中顺利登基为帝的有十一位,夭折的有九位,还有两位因特殊情况而被废黜。

明代皇储的册立依据还是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依旧遵循"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在册封朱标为皇太子的诏书中明言:国家建储,礼从长嫡,天下之本在焉。

洪武三年四月,太祖在册封诸皇子为王的诏书中再次重申:朕惟帝王之子,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其诸子当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

在皇太子的选立上,能正位东宫者必须是嫡长子,其余皇子只能分封为藩王。在《皇明祖训》中,朱元璋又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为了防止非嫡非长者在奸臣贼子蛊惑下觊觎大位,明太祖进一步申明: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

当皇后没有诞育皇子时,在选立储君时就要遵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从西周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宗法制度开始,嫡长子继承制就被视为政权传承的黄金法则。它在规范贵族权力划分,稳定统治秩序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明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在继承前代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特点。从明代正位东宫的皇储来看,首先是以嫡长子身份被立者,如朱标、朱允炆、朱高炽等人。其次是皇后无子而以庶出皇长子身份被立者,如朱见深、朱见济等人。

再次是一些皇子并非嫡子,也非长子,只因兄长早夭,而以事实上的皇长子被立为太子,如朱祐樘、朱载壑等人。

此外,还有一些追谥太子称号的皇子,其实他们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太子,因为他们既没有真正举行过册立典礼,也没有出阁讲学,更谈不上被作为皇位继承人加以培养了。但这些追谥的太子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明代立储制度的原则,如朱祐极、朱载基等人。

还有一些特例,如朱允炆、朱瞻基,在其皇祖时代就被册立为"皇太孙",虽然他们的册立有帝王本人的感情好恶,但这二人的嫡长身份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明朝十六位帝王中,除宪宗长子未及命名而夭折,没有被册立为皇太子,武宗绝嗣之外,其他所有帝王都册立或追谥自己的长子为皇太子。

由此可见,明代在皇储的选立上是严格遵循嫡长继承原则的。依据现实政治的需要,明代在继承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的同时,在嫡妻无子或长子夭折的情况下,对于实际意义上的庶长子在继承方面也拥有同嫡长子相当的权力。

为什么说在明朝..最舒服

稳定的太子制度,也使朝廷减少了选择英明君主的机会

当一种制度或法则深入人心,尤其是被人们当作不可更易的规定时,它所产生的舆论威力是超乎寻常的,具有不可挑战性,哪怕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也不例外。

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就非常鲜明的印证了这一点,神宗打算立宠妃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储君,但文官集团的执著精神和刚谏直臣的鲜血迫使皇帝极不情愿地改变了自己的初衷,不得不册立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使万历皇帝和郑贵妃的个人意志难以实现,"国本之争"对万历后期的朝政和大明国运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嫡长继承原则是西周时期为了解决贵族内部关于权利和财产分配的一项制度,它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来确定继承顺序,它在避免统治阶级内部,因权位和财产而引发的兄弟争斗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社会稳定。从这一角度来看,它的确实是君主专制背景下,皇室内部在平稳传承帝位上所能找到的一剂良药。

这种帝位传承中的稳定性虽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乱与动荡,它所潜藏的危害也不容忽视,这种"只论长幼尊卑,不顾才干能力"的传承方式,最明显的一大弊端就是无法保证国家的最高权力始终掌握在能力出众的皇帝手中。

而一旦登上皇位的是一个昏庸无能,或者胡作非为的嫡长子,那么它对整个国家所造成的灾祸也是贻害无穷的。明朝在立储上的这种唯一性和超稳定性,使储君缺少必要的竞争机制,即使皇帝没有正式册立皇储,人们依据经验仍能轻易预测谁是太子。

皇帝狭窄的选择范围,不但使朝廷减少了选择英明君主的机会,而且间接造成储君慵懒无为,不重视自身修养。这也是造成明代中后期"问题皇帝"频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武宗的荒诞行为,神宗后期的消极怠政,熹宗的昏庸,这样的例子在明朝就不胜枚举。它所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一个时期的动乱、一段历史的劫难,甚至是一个王朝的覆灭。

为什么说在明朝..最舒服

从出生就是太子

明代皇太子册立的时间相对较早,在明代最终即位称帝的十一位皇太子中,除熹宗朱由校因光宗离奇驾崩,而以皇长子身份快速即位外,其余十人中,大多都当了十几年的太子,甚至更久。

在十年以下的只有惠帝朱允炆、英宗朱祁镇、神宗朱翊钧三人,即使是时间最短的朱翊钧也在储五年,在储时间最长的是仁宗朱高炽,竟然长达二十一年之久。

较早确立皇储,表明国家有了"储君",朝廷后继有人,皇家人丁兴旺,王朝帝系可以代代传承,这在稳定内外人心,巩固国家统治的方面有很大作用。同时,较早册立太子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后妃和宦官等一些野心家的非分之想,从而减少了一些统治集团内部的明争暗斗。

另外,较早确立皇储,太子参与政务,学习治国安邦之策的时间就会更多,为将来治理国家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点在明朝初年影响尤为明显。明太祖对太子朱标的教育历来重视,不仅选择德高望重的名师宿儒进行道德文化教育,还让太子监国、巡视地方,从各方面锻炼太子治国理政的能力,将朱标塑造成一个宽厚仁慈的文儒之君。成祖继承太祖遗风,对仁宗和宣宗的培养也卓有成效,奠定了"仁宣之治"的基础。只要不出现政变,明朝没有被废的太子

除宪宗朱见深因为特殊情况被改立外,明代册立的皇储如果顺利长大成人,在当朝皇帝驾崩后都能即位,不存在废太子的现象。正统十四年,瓦剌太师也先统率各部进犯明朝,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率师亲征,结果兵败被俘。于是,皇太后在这种情况下,立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这是皇子朱见深首次被立为太子,也是明代唯一一位由皇太后选立的储君。

之后,郕王朱祁钰即位,也就是以后的明代宗。随着代宗皇帝地位的逐渐稳固,他几经周折,最后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只可惜费尽周折登上储位的朱见济竟一病不起,代宗皇帝的一番心血也付诸东流。这是明朝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废太子行为,在英宗皇帝复辟后,朱见深再次被复立皇太子。

从明太祖称帝建国到明朝灭亡,明代的太子有二十二位,其中只有十一人继位称帝。这些太子都是以嫡长子或者皇长子身份被立为皇储。这类继承制度在明代有效保障了社会稳定,但是这种稳定性也导致明朝中后期"问题皇帝"频出。其次,明代的太子基本上从出生就确立了,这样既稳定了人心,又增加了太子的学习时间,而且只要不出现政变,没有人能废黜太子。代宗虽然费尽心机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最终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为什么说在明朝..最舒服

皇位

因此说,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中,在明朝..最舒服,只要国家不出现问题,太子之位无人能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