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从《观沧海》解读:为何中国人自古至今,都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2019-12-03 00:44:25 暂无 阅读:1631 评论:0

你可能无法想象,从“灭黄巾,讨董卓”到“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仅用了11年。

你可能无法想象,曹操用11年的时间,从末流小吏成为一朝之相,是在他29岁到40岁之间完成的。

公元200年,曹操又做了一件大事——统一北方。在这场大战之中,曹操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因此,史称官渡之战。

这一年,曹操45岁。

从《观沧海》解读:为何中国人自古至今,都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公元207年,为了肃清袁绍残部,曹操亲率大军北上。到达碣石山时,曹操见大海波涛汹涌,气势恢宏,便跃马扬鞭,登山观海,写下了《观沧海》这首壮丽的诗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一年,曹操52岁,已到了知天命之年。当他登上四百年前秦始皇也曾登过的碣石山,瑟瑟的秋风让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于是,他将自己一统天下的抱负融汇到了诗歌里。

事实上,当我们从“大一统思想”的角度去看待曹操时,无论他是想窃取汉朝的天下,自立为王,还是借汉朝之名,掌天下之权,将已经四分五裂的汉朝天下重新统一,已成为是曹操的根本目标。

从《观沧海》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对天下一统的追求与渴望。

从《观沧海》解读:为何中国人自古至今,都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01

那一天,曹操登上碣石山,俯视沧海。大海的壮阔尽收眼底。

这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第11年,这11年间他已深刻体会到,站在权力中央给他带来的优越感。

所以,这些生逢乱世,又接近权力顶端之人,如袁绍、曹操、孙权、刘备等,无论是中兴汉朝,还是重立国号,这些人皆以自己能实现国家统一为毕生功业。

于是,中国人追求“大一统”的思想便衍生出一种“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思维,即以歼灭竞争者,实现自我意志最大化的统一。

无论是楚汉相争还是三国相争,抑或在每个改朝换代的时间间隙之中,各军事力量之间的斗争,或多或少都是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完成天下一统的。

从《观沧海》解读:为何中国人自古至今,都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02

那一天,曹操见到屹立在海平面上的海岛,草木丰茂,此时虽已入秋,岛上的树木和花草并无半点萧瑟之感。

对照此时萧瑟的秋风与眼前海岛的丰茂,这是曹操对自己一统天下的决心的描述,尽管此时的曹操官渡之战大胜,但袁绍的残部仍然阻碍曹操一统北方,甚至一统全国,但曹操也相信着,北方乃至全国必定统一。

对比我们当下的中国,虽然我们国家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但是国家仍未统一,..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一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所有中国人的愿望。

因为中国人虽然没有..信仰,但认祖归根的情结却是我们五千年来传承至今的家族信仰,这种信仰让我们追溯到同一个祖先,对外说起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炎黄子孙。

也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家族信仰,我们各地区与各民族之间,拥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从《观沧海》解读:为何中国人自古至今,都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03

那一天,曹操眺望远方,茫茫大海与天相接,此时的日、月、星、汉,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统一北方之后的曹操,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东至黄海,西至甘肃,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

在这近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容纳着多个民族,承载着不同的民族的文化,在曹操的统治下,俨然成为了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所以,中华民族厚德而包容,怀柔异族、异国,这是我们形成大一统国家和大中华文化圈的根本所在。

自秦至清的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经历过分裂,也遭遇过入侵,但分裂过后,必会带来更大的统一。秦朝统一中原,西汉纳入西域,唐朝收入东北,西南青藏归入元朝,明清则奠定今日之版图。

相较于欧洲大陆,他们虽曾有罗马帝国对欧洲大陆的短暂统一,但倒下去之后,便再也没有站起来过,反而迎来的是不断的分裂,再分裂。

尽管二战过后,欧洲各国逐渐形成联盟,并形成如今的欧盟。但由于欧盟各个成员国的经济实力相差较大,国情又不尽相同,又有各自的..问题,因此,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必将受到阻碍。

从《观沧海》解读:为何中国人自古至今,都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历史一再告诉我们,只有拥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中华民族才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的生活才会安稳和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