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袁绍集团的覆灭,真是因为一场官渡之战吗?

2019-12-03 03:50:19 暂无 阅读:1478 评论:0

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绍大军集结在官渡,双方展开了三国时期最关键的战争之一。最后曹操在郭嘉、许攸等谋士的帮助下,火烧了袁绍的乌巢粮仓,最终逼的袁绍撤军北方,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值得注意的是:袁绍虽然在官渡大败,但是仅仅是损失了乌巢的大部分粮食,在重要谋士和军队并没有收到太大的损失,而且其撤军之后依然拥有着冀州、幽州、青州和并州等四地,总体来说他的力量依然要强于曹操拥有的四战之地。可为何最后袁绍的势力却莫名其妙的瓦解了,曹操顺势统一北方了呢?

袁绍集团的覆灭,真是因为一场官渡之战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当时各方的势力对比:袁绍在官渡之战投入了十几万大军,据历史记载最后丧失了约有7万,也就是说袁绍此时的军队数量依然有3万以上,而且其占据的四州(青州、幽州、并州、冀州)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叛乱,但是也被袁绍及时的给平定了,可以说袁绍的最基本力量并没有受到损伤。反观曹操的情况:虽然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但是拥有的兖州和徐州等地属于五战之地,被袁绍、袁术、张绣、西凉和吕布所包围,官渡之战后曹操的兵力也仅仅只有2万多。这样看下来,曹操的势力似乎远远比不上袁绍这一方。

袁绍集团的覆灭,真是因为一场官渡之战吗?

但是,在公元202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情,直接影响了袁绍和曹操双方势力的走向,这一年四州之地的实际统治者袁绍去世了。《三国演义》中虽然袁绍被描述的形象不是太好,但是在现实中袁绍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统治的四州之地人民的生活水平非常好,常年没有强敌的入侵和威胁,可以说在三国时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和平之地,而袁绍在此地也想有很高的威望。但是,他死后这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方利益集团相互内耗,直接导致袁绍集团实力迅速衰弱,加快了袁绍势力的消亡。

袁绍因为死的比较突然,所以并没有确定谁(袁尚、袁谭)到底是他的继承者,所以这两派的势力开始了争权。因为审配、逢纪属于袁尚一派,所以私下制作了袁绍的“继承者”为袁尚,但是因为袁谭一派势力也不小,并不承认这封遗书的权威,而且因为袁尚的性子比较懦弱,所以并没有整合好四州之地的力量,而四州之地也被间接的分为了两个集团。

袁绍集团的覆灭,真是因为一场官渡之战吗?

趁着袁氏家族内斗的时候,曹操抓住了时机快速向北方进军,当年袁绍拥有四地、20万大军都没有打过曹操,更何况他两个无能的儿子呢?结果可想而知:袁谭在战斗中被曹操杀死,虽然袁尚逃往北方,但是曹操已经占领了北方四州的大片土地,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力量,一跃称为了三国时期的最大力量。随后在谋士郭嘉的建议下,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最后袁尚被抓而死在了曹操的手中,至此袁绍集团最后一只力量也被曹操所歼灭,整个中原大地的北方完全属于了曹操。

从故事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官渡之战后袁绍的势力依然要大于曹操,而且还有绝对的优势可言。只不过因为袁绍的突然死亡,导致了其集团分为了两个部分,再加上这两个集团之间相互倾轧、实力大减,最后被曹操分而破之。试想一下:如果袁绍没有病死,经过几年的修养声息,那么以猛增的四州之地的力量再度讨伐五战之地的曹操,最终的结果将会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我相信历史的车轮必然会发生改变。

袁绍集团的覆灭,真是因为一场官渡之战吗?

另外,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来袁绍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心胸狭隘、毫无大才。袁绍本身是庶出子弟,在那种环境下成长必然要经过非同一般的“眼光”看待,而且所经历的磨难也不是曹操和袁术所能相比的。最后还能够击败袁术称为袁术集团的最终掌权人,他的能力会低吗?而且袁绍在世的时候不仅能够保证四州之地的和平,不受外敌入侵,可见其军事能力就不一般;其次能够平衡各个集团的利益冲突,让他们之间和平相处,把矛头一致对外,这种政治手段也不是一般人能够相比的,从袁绍死后袁氏集团快速覆灭,就可以看出其中的水有多深。所以说:袁绍集团的最终覆灭,并不是因为官渡之战袁绍败于曹操,而是因为天妒英才、后继无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