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另类”的美貌:从“玉人”到贾宝玉——畅谈古代“美男”文化

2019-12-06 21:49:25 暂无 阅读:1485 评论:0

“另类”的美貌:从“玉人”到贾宝玉——畅谈古代“美男”文化

《世说新语•容止》载:“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第一次出现“玉人”一词,与“玉人”相近的词为“璧人”。

“璧人”一词则来源于我们熟悉的“看杀卫玠”,卫玠为魏晋时期的西晋人,因其相貌从小在群人中引人注目,五岁时走在街上,人们形容他说“简直就是用玉雕琢出来的小人”,因此有“璧人”一说。

而卫玠因为所到之处皆有人群围观,本身身体就羸弱,还要经常从围观的人群中中逃出,这不仅消耗了巨大的体力,还造成了卫玠严重的心理疾病,最终卫玠二十七岁即卒,时人谓之可惜。

提起“玉人”,《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则是“玉人”的标杆。贾宝玉一出场便是集美貌与万千宠爱于一身,贾宝玉成日在女孩儿堆里,得到喜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贾宝玉的“玉人”人设。

中国古典文学中关于美男的描写中都脱离不了“玉人”的影子,接下来我们来浅谈一下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美男”书写。古代“美男”文化

1中国古代四大美男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人之说,但亦有四大美男之说,最为常见的说法是卫玠,兰陵王,宋玉,潘安。

卫玠之貌被称为“璧人”,在上文已经见识一二;兰陵王,《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美类妇人",同时兰陵王是一位战神,战场上骁勇善战,最终之死也是因为太过完美。

后主高纬担心他拥兵过重,会危及自己的权利,历史上的统治者大多疑心病过重,高纬亦是不例外,皇帝找借口赐给他毒酒,兰陵王饮恨而死;宋玉,相传是屈原的学生,关于宋玉之貌,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只说他相貌美,怎么个美法呢,文字记载中没有说?

“另类”的美貌:从“玉人”到贾宝玉——畅谈古代“美男”文化

但在文章的对比中可以体现,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宋玉说一个绝色美人趴在墙上看了他三年,他都没有动心,由此可见宋玉之貌为上等,宋玉虽然能说会道,但却不适合做官,就像李商隐是一位好诗人,却不是一个好的为官者,各有所长而已,宋玉最终抱憾归家。

我们总是用“潘安之貌”来形容美貌之人,史书上直接说潘安长得漂亮的就三个字---"美、姿、仪"。潘安将太子的文章添上几句话,将其变成了一个谋逆的文章,皇帝看到后龙颜大怒,太子被废,太子的生母被处死。

虽然潘安的计谋成功了,但是“狡兔死,走狗烹”,赵王司马伦夺得了权位,潘安被株连三族,令人惋惜,一代美男从此陨落。

由此可见中国四大美男都是当之无愧的绝美之容,并且是大家公认的,能够满足所有人的审美观。

2美男的影响力

卫玠因其美貌而被人们围观,出门时道路被围地水泄不通;兰陵王,关于他的美貌有这样一个传说,在战场上他因长相过于柔美,不足以震慑敌人,不像关云长那样身高八尺,手垂下超过膝盖,一上场就能够把敌人的气势杀掉大半,让每个人心中油然而生一股惧怕之情。

因此战场上的他总是戴着一副面具总,从不摘下,直到一次兰陵王的军队将败,高长恭将兰陵王面具摘下后露出一张阴柔美貌之容,将士们看到人间竟有如此颜值,反而军心大震,反败为胜,足以见兰陵王的相貌的影响力。

“另类”的美貌:从“玉人”到贾宝玉——畅谈古代“美男”文化

而宋玉,古代的小说中和戏曲作品中,总是以貌如宋玉来形容主角;潘安的经历和卫玠相似总是出门被围观,在《世说新语》中,曾经记载过潘安每次出去游玩,都会有大批少女追着他。追着潘安的女孩们会给他献花,献水果等,因此潘安每次回家,都能够满载而归,这就是"掷果盈车"这个典故的由来。

因此美男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古代,而且在各种文学作品中以他们为蓝本勾勒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文学故事,我们无法再现他们的真实容貌,只得从文学作品中寻找踪迹,从文字描写中窥测美男的形象。

在现代,就像我们所喜爱的流量明星,所到之处皆是粉丝拥挤,会有礼物相送,甚至有些过分的粉丝为了见偶像一面而搜索明星们的手机号,家庭住址,明星也着实可怜,这岂不是现代的潘安,卫玠?

古代公认美男的相似之处

1“玉人”的内涵

其一:“玉人”代表了容貌之美,形态之美,音色之美,音容兼备才可称得上是美,如果只有外貌而没有仪态的挺拔,只是一副空架子,身穿华服,那么他的容貌也会因此黯然失色。

其二:“玉人”还代表了身上的闪光点,包括才情,智慧等。

其三:“玉人”代表了社会地位。拥有绝美容貌,没有社会地位是很难让人人都知道的,就好比当今明星的宣传工作,有了社会地位人们才知有此人,因此容貌上的称赞可能会掺杂水分。

当今有一句俗语“男人四十一枝花”,这句俗语并不是指长相,而是指四十岁的男人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经历了三十而立和四十而不惑具有了经济基础,但却被很多人乱用。

2美男都满足“玉人”的条件

古代公认的美男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满足玉人这个条件。

“另类”的美貌:从“玉人”到贾宝玉——畅谈古代“美男”文化

卫玠,出身书香世家,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清谈名士和玄学家,父亲是卫恒,著名的书法家;兰陵王文武双全,战神称号加身;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他能说会道,被楚王赏识,由《登徒子好色赋》即可看出,登徒子污蔑宋玉,反被宋玉加上了“好色”之名,遗留千古,偷鸡不成蚀把米。

宋玉是有真才实学的,是一位极有才情之人。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等,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潘安对自己的妻子感情专一,潘安之貌自然有很多芳心暗许之人,但潘安始终忠于自己的妻子。

潘安的妻子出身望族,门第比他高,在他的妻子去世一年之后,潘安写了三首《悼亡诗》,可见潘安是一位痴情绝对的人。

因此“玉人”不单单是指外貌,它包括综合条件,各方面要求较高,相比之下,最好的人选那个才可以称作是“玉人”。贾宝玉身上的“玉人”影子

1宝玉的形貌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宝玉以翩翩美少年身份出场,宛若坠落凡间的星子。都说眼睛最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神韵,宝玉一双深情眼,顾盼流转,生就是一个多情种。

“另类”的美貌:从“玉人”到贾宝玉——畅谈古代“美男”文化

他的外貌中亦是带着一份阴柔,但却是充满了朝气与活力,这样独特的气质来自于宝玉心中的纯真和善良。出身望族,宝玉又是在温柔乡中长大,贾政对他极为严格,因此没有娇惯之气,却添了许多真诚与善良,人的气场本就是由心而发,宝玉的气质在同龄中自然是极佳。

2宝玉的智慧

贾宝玉不满于封建制度,不愿意去为了考取功名而去读死书,始终反感那些封建主义,薛宝钗提到过让他考取功名,他因此对宝钗远不及他对黛玉之情,虽然不愿意死读书,但是规定书目之外的书他却读了不少,从小到大的书香气熏染,却造就了他对文字的敏感和才气。

宝玉为晴雯写的悼词《芙蓉女儿诔》,“既显微而若通,复氤氲而倏阻。离合兮烟云,空蒙兮雾雨。尘霾敛兮星高,溪山丽兮月午。何心意之忡忡,若寤寐之栩栩?余乃欷歔怅望,泣涕彷徨”。

宝玉字字泣血,心痛之情在词中彰显地淋漓尽致,不由得想起了那是为他补衣服的晴雯,那个标致有性格的晴雯,那个撕扇子的晴雯,这样好的晴雯,怎落得这样的悲惨下场!

宝玉平日里极为疼爱姊妹们的,虽然和姊妹们吵吵闹闹,但是从未有一人说宝玉不好,晴雯西去,他自然是难过至极,他把晴雯比作“芙蓉花神”,却只是为自己的心理寻求安慰。宝玉的文学功底在这幅悼词中便可见一斑。

3宝玉的痴情

宝玉的痴情体现在他对林妹妹的喜欢。宝玉在海棠诗社中自己的诗得了最后一名,但他却对于自己的名次毫不在乎,反倒是说蘅芜君和潇湘妃子的诗还要再斟酌,这次的诗评的是薛宝钗第一,林黛玉第二,在宝玉心里,真正的第一是林黛玉。不在意名次的他却偏偏要为林妹妹争这样一句,可见林妹妹在宝玉心中的地位。

他从不相信“金玉良缘”之说,即使薛姨妈多次暗示,旁人亦是拿此做文章,宝玉的心中只有林黛玉,坚信黛玉才是他的灵魂伴侣,他的痴情倒是和潘安有些相似。

综上,贾宝玉完全符合“玉人”这个标准,甚至已经超越了“玉人”。

贾宝玉是完全的理想化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写宝玉时就是想要极力突出宝玉的完美,和之后的屈于现实即与薛宝钗结了婚,考取了功名,以及贾府的落魄相对比,果真是什么都不留下,连宝玉的纯真也失去了,宝玉最后的疯癫出家,贾府上下走的走,散的散,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社会。结语

在中国古典文学对美男的描写中,大部分都是依照“玉人”这样的形象,对于“玉人”的极致描写便莫过于贾宝玉。一方面,作者遵循了人们心中的完美主义,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美男,他们的外貌,才情,社会地位都是极高的,以此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另一方面,作者对美男的描写是为了写才子佳人的故事,其中这个“美”字便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才子佳人相爱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相貌,所谓一见钟情,话还未说出口,也不明白对方的人生观点,便已经对对方心生喜爱,相貌的作用极为重要,若果没有这个“美”字,故事是无法开展的。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是世世代代都存在的,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于美男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正是这份向往之情,才流传了这样多的经典文学故事,才让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能够品读过去人们的智慧与才思。

参考文献:

【1】浅析贾宝玉的人物形象 贾宁

【2】浅谈古代“美男”的评价标准--以潘安为例 全鑫

【3】浅谈贾宝玉的女性观 孙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