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淮海战役关键一场阻击战,司令员与政委意见分歧,动用最后决定权

2019-12-08 15:46:24 暂无 阅读:797 评论:0

1948年11月初,华东野战军把..黄百韬第7兵团包围在碾庄圩一带。

为了救出黄百韬,蒋介石派黄维率第12兵团增援。

淮海战役总前委决定中原野战军一、二、三、四、六、九纵队南移蒙城、宿县间和固镇、宿县之间,阻敌北援。

淮海战役关键一场阻击战,司令员与政委意见分歧,动用最后决定权

黄维兵团号称12万钢铁大军,要阻击它,并不容易。中野下令杨勇率一纵在两天内赶到蒙城、板桥、唐集地区,在正面阻击黄维兵团,以争取三天时间掩护主力集结和展开。

这是一纵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运动防御作战。

杨勇等人面对的是十倍于己的约12万之敌。敌黄维兵团共4个军,11个师,还外加一个快速纵队。其中敌第18军是..五大主力之一,全部美式装备。而一纵刚消灭敌181师,没来得及休整,且手中没有重武器,任务十分艰巨。

这时一纵20旅正好在洪河、颍河一带,于是成为阻敌黄维兵团的第一道防线。

20旅在颍河构筑好工事,准备阻击黄维。

不料,狡猾的敌人却绕了过去。

于是,阻击黄维的任务落到了负责下一道防线的戴润生2旅手上。

淮海战役关键一场阻击战,司令员与政委意见分歧,动用最后决定权

战前,杨勇率全纵队师、团干部随先头部队先到蒙城一带勘察地形。淝河窄而浅,河上多石桥。涡河则宽窄和深浅不一,深处有两三米,浅处只有一米,轻易就可以徒涉,地形又平坦,不能成为天然的屏障。蒙城紧靠涡河南岸,南岸比北岸略高一点,杨勇于是决定主要在涡河组成防御体系,前面摆四个团,二线设在淝河,重点在板桥及其以东。可是,全纵队防御正面宽约15公里,太宽了,而2旅用于防御的兵力不足1500人。敌人4个军,太强大,一旦冲破2旅的防线,后面部队就很难再堵住敌人,兵力有限,杨勇认为把纵队主力全部方在一线,不留预备力量。

可是,对于这个布阵法,纵队政委却不同意,说:“应该前边一个旅,后面一个旅,再留一半的机动兵力,准备适时反击。”

“按照常规,应该这样。”杨勇说,“但是,这次敌人太强大了,我们不能让敌人突破!如果堵不住黄维兵团,就要影响整个战局。”

可是,对方还是坚持自己前后各一个旅的布置战法。

淮海战役关键一场阻击战,司令员与政委意见分歧,动用最后决定权

杨勇说:“上级有规定,军事问题以军事指挥员决定为主,我有最后决定权。”于是,独断专行,下令一纵按自己的办法,将全部兵力摆放在一线。

果然,战斗打响后,敌黄维兵团的第18军向板桥集发起了猛烈攻击,黄维动用飞机、坦克、大炮配合,18军一次次发起冲锋,最后,他们无论是正面冲击还是迂回侧击,都突破不了一纵的正面防线。

因为杨勇把全纵的力量全部放在一线,就宛如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

敌人也疯了,眼看正面攻不动,就改为从一纵和二纵的结合部进行偷渡,结果偷渡了一个多团。2旅旅长戴润生拿出两个营反击,打了好几个小时,伤亡很大,终于又把敌人撵回了河边。

就这样,杨勇一纵像钉子一样死死地钉在黄维兵团的前面,为中野各个纵队的展开赢得了宝贵的三天,然后将黄维兵团全部包围。

淮海战役关键一场阻击战,司令员与政委意见分歧,动用最后决定权

杨勇一纵堵住黄维12兵团,是淮海战役中确保全歼黄百韬的碾庄圩战斗胜利的关键,也成为全歼黄维兵团的开始。因此,一纵的阻击战成为整个淮海战役中最为关键的一战,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意义。

但是,一纵在三天的战斗中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2旅从阵地上撤下来时,所有的兵力才编成了3个连。身经百战的戴润生眼睛通红通红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