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从“子贵母死”说起,谈谈北魏无法遏制后宫干政的深层原因

2019-12-09 18:36:51 暂无 阅读:1303 评论:0

《魏书》载 : "初 , 帝 ( 明元帝 ) 母刘贵人赐死 , 太祖告帝曰 : 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 , 不令妇人后与国政 , 使外家人为乱。汝当续统 , 故吾远同汉武 , 为长久之计

北魏自道武帝开始,长期实行"子贵母死"的政策。皇位继承人一旦确立,母亲就要被处死。拓跋珪这么做,是为了抑制后宫权力,防止外戚乱政。汉武帝当初立刘弗陵为太子,因为主少母壮,不想造就另一个吕后,赐死了他的母亲赵婕妤。与汉武帝不一样的是,北魏道武帝强行将其形成制度,并传承下去。拓跋珪能下这么大的决心,实则与鲜卑族建立北魏前的社会状态有关。

从“子贵母死”说起,谈谈北魏无法遏制后宫干政的深层原因

拓跋珪

北魏建立前,鲜卑族还处于氏族社会,女性地位较高。部落之间依靠联姻来巩固联盟,加之"百世不婚"原则的制约,因此被娶的女子往往来于其他部落。

可问题来了,鲜卑族不似中原地区,女子长期受儒家礼教制约。她们积极参与政事,乐于掌握权力。储君的确立,往往与母族的势力强弱关联。一旦皇后掌权,那么对自身部落的稳定又会产生威胁。

后宫掌权的情况,在北魏还是代国的时候,便已屡屡发生。

穆帝拓跋猗卢被长子六修杀害,皇后祁氏生的长子普根打败了六修,继承帝位。让祁氏没想到的是,普根继位一个月便死了,他的儿子不到一年也死了。这时,身为拓跋猗卢侄子的拓跋郁律得以继位,是为平文帝。

祁氏为了掌握大权,在平文帝五年的时候害死了他,立自己的儿子拓跋贺傉为帝。因为国事都掌握在身为母后的祁氏手里,拓跋鲜卑那时被人戏称为"女国"。平文崩,后摄国事,时人谓之女国。后性猛忌,平文之崩,后所为也。——《魏书·皇后列传》

可以看出,拓跋鲜卑建立魏国前,母权为尊的母系氏观念根深蒂固,后宫势力不仅能左右国事,还能一定程度上决定皇位继承人。道武帝建立魏朝,为了顺应天下形式,必然要进行封建化改革。部落联盟的时期已经结束,他必须保证皇权的极大化来维持统治。"子贵母死"的制度,是在转型初期的特殊情况下建立的,目的是保证皇权不被母系势力所威胁。

从“子贵母死”说起,谈谈北魏无法遏制后宫干政的深层原因

北魏作战

拓跋珪使子贵母死成为定制,虽然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后宫嫔妃的权力,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两个问题:

年幼的皇子一旦被立为储君,生母便会被处死。可储君需要有人来抚养,或为乳母,或为其他后宫嫔妃。北魏封建礼制并不完善,加之女性拥有较高的地位,因此形成了生母以外后宫干政的变异形式。

嫔妃不愿生育,主要不愿生太子。生个王爷或者公主还好,生个太子自己立马就要被处死。子贵母死的制度,导致后妃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皇室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状况。

先来说说后宫干政的变异形式——乳母干政。

北魏历史上,有两位著名的保母皇太后,分别是惠太后窦氏和常太后。窦太后是拓跋焘的乳母,二人关系亲密,他视窦氏如生母一般。不但任命她的弟弟为辽东王,军国大事也无不征求窦太后的意见。讨伐骚扰边境的势力之前,由于"保太后犹疑之",太武帝不得不陈明缘由,得到认可之后才得以出兵。太武帝征伐凉州,柔然趁机攻城,大臣们力主弃城避乱,而窦太后则主张坚决抵抗,果断派兵迎敌,保卫了平城。由此可以看出,窦太后不但能参与太武帝军事决策,还能自行调遣军队,后宫权力可窥一斑。不过窦太后为人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后宫权力虽然大,却没有对北魏朝政产生负面影响。

从“子贵母死”说起,谈谈北魏无法遏制后宫干政的深层原因

北魏与柔然"而吴提果至,侵及善无,京师大骇。寿不知所为,欲筑西郭门,请恭宗避保南山。惠太后不听,乃止。遣司空长孙道生等击走之。——《魏书·穆寿传》

常太后也是保母上位,但她私欲膨胀,在朝中铲除异己,扶植亲信。她的兄弟姐妹皆身兼要职,朝堂中的官员,有很多源于常氏的任命。因此,以乳娘上位的常太后,逐渐营造了以她自己为核心的常氏集团,形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外戚干政。

除了乳母上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由其他妃嫔抚养太子。饱受争议的冯太后,就属于这种情况。她本是文成帝的皇后,李氏生下献文帝后,按照子贵母死的制度被处死,献文帝交给冯氏抚养。掌权期间,冯太后审时度势,先是归政于献文帝,后又找借口夺回权力。其实,权力才是她最放不下的。

从“子贵母死”说起,谈谈北魏无法遏制后宫干政的深层原因

冯太后剧照"及高祖生,太后躬亲抚养,是后罢令,不听政事"。"太后行不正,内宠李弈,显祖因事诛之,太后不得志,显祖暴崩,时言太后为之也。 承明元年,尊曰太皇太后,复临朝听政"——《魏书》

从史书记载来看,北魏掌权太后,对杀皇帝这件事并不忌讳。无论是让权,或者是夺权,实际的主动权都掌握在冯太后手里。说完了后宫干政的变异模式,再来看看杀母制度废除后,北魏后宫的具体表现。

胡太后手段不是一般的厉害,审时度势又有政治手腕,她是"子贵母死"制度的直接终结者。面对后宫嫔妃的消极抵抗,北魏皇室继承人濒临灭绝。胡太后大胆自荐,生下肃宗,宣宗因此废除"子贵母死"的旧制。也正因为她的胆识和对皇室形式的透彻理解,才让她一跃成为北魏的权力中心。

"及肃宗践阼,尊后为皇太妃,后尊为皇太后。临朝听政,犹称殿下,下令行事。后

改令称诏,群臣上书曰陛下,自称曰朕。"——《魏书》

胡太后肆意朝堂期间,北魏内部各势力矛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她个人行为失德,淫乱妄为,导致天下怨之的局面。她的干政,也是北魏灭亡的主要原因。

从之后的太后干政行为可以看出,子贵母死的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后宫嫔妃的权力,但后宫干政的行为依然随处可见。北魏后宫嫔妃,相比深受儒家礼教钳制的中原地区,更有欲望走在政治舞台的前沿。

从“子贵母死”说起,谈谈北魏无法遏制后宫干政的深层原因

魏书

我们以几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下北魏后宫干政的深层原因与历史条件。

后宫干政是拓跋鲜卑母权制的历史遗留风气。拓跋鲜卑虽然从以游牧为主的部落联盟,过度到了农耕社会的封建政权,但母权制思想已经根植内心。北魏历代皇帝,致力于鲜卑与汉族的文化融合,可文化的融合,并不代表短时间内能取代旧有的传统观念。而北魏存在的时间,也不足以让儒家礼教思想,完全覆盖母权观念。北魏后宫来源于母权制时期争权夺势的习惯,始终影响着她们。

朝臣唯唯诺诺,并不公开反对后宫干政。北魏朝堂上有鲜卑和汉族两股朝臣势力。面对后宫干政的行为,鲜卑族人已经见怪不怪。汉族朝臣虽然深谙儒家礼法之道,但也得入乡随俗,在民族文化融合的形势下,做出适当让步。胡太后专政时期,朝臣也有过抗争,然而没有根深蒂固的儒家礼法标准约束,大臣们无法团结一心,最终只能选择隐忍或者随波逐流。大臣的柔弱,也间接助长了太后干政的气焰。

北魏时期,女性地位普遍很高。北魏早期的文化形式,决定了女性拥有较高的自主性,自立性和进取心。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也描绘了当时女子开放得风气:"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论曲直,造请奉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此乃恒代之遗风乎? "女子较高的地位,不但在民间如此普遍,在朝堂上,女官的设立,更是女性地位的体现。女官的设立由来已久,但北魏孝文帝,首次将女官和妃嫔区分开来。有具体的名号、等级、职责。所以说,母权制度遗风,在社会中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这种普遍流行的风气,为后宫干政提供了社会条件。

从“子贵母死”说起,谈谈北魏无法遏制后宫干政的深层原因

女官剧照

综上来看,北魏之所以无法从根本上遏制后宫干政的行为,本质来说是鲜卑母权制遗风,与女性所拥有的较高社会地位共同导致的。作为一个建立不久的新兴封建社会,民族文化融合并不彻底,因此才出现如此频繁甚至扭曲的后宫干政行为。而北魏的兴衰,与这些掌握朝堂的太后又有直接关系。太后有德,且为政贤明,则北魏兴。太后无德,且为政昏庸,则北魏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