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军民融合与人工智能的双重变奏

2018-09-15 11:24:43 网络整理 阅读:63 评论:0

军民融合与人工智能的双重变奏

中国人适合做人工智能

权威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国际上43%的人工智能论文出自中国人之手。

中国年轻人数学好、愿意追逐“热门”行业,能够快速培养大批“人工智能工程师军团”。

无疑,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

然而,尺之所短寸之所长,优势所在可能恰恰就是短板所生之处。擅长论文,未必擅长实践;追逐“热门”,未必坐得住“冷板凳”……

把准优势与短板的脉,呼唤以国家战略的视野观察这个新兴领域:人工智能。

请关注今日《..报》的报道——

军民融合与人工智能的双重变奏

军民融合与人工智能的双重变奏

——以国家战略视野观察一个新兴领域(上)

①767名流浪者的“回家”之路

人工智能是什么

■..报通讯员 王龙伟

乘坐无人驾驶地铁,会是怎样一种体验?

2017年12月30日,北京地铁燕房线开通。作为国内首条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运行线路,它也是我国第二条采用无人驾驶技术的地铁,可自主完成休眠、唤醒、开关车门、折返。如遇障碍物,列车装配的“黑匣子”仅需1.4秒便可启动紧急制动。

无人驾驶,仅是人工智能改变人类生活的冰山一角。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而这,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单就手机中的人工智能运用而言,我们日常生活中其实已经每天都在使用人工智能。从手机上的计算器到无人驾驶汽车,再到未来可能改变世界的重大变革,人工智能可以用来描述很多东西。

人工智能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渗透到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等领域。

今年3月底,广州市救助管理站一位民警点开手机中的“核查通APP”人脸识别功能,对着一名流浪受助人员照片“刷脸”。10秒后手机屏幕上出现20名形似人员身份信息,工作人员顺藤摸瓜帮其找到家人。两个多月时间,广东省民政厅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成功帮助767名流浪乞讨滞留受助人员找到家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