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老兵写给前哨排的11封“情书”(2)

2018-10-29 13:48:09 网络整理 阅读:134 评论:0

“一次巡逻归队的途中,突然暴雨如注,山体发生滑坡,眼前没了路。天色渐暗,雨越下越大,泥泞的滑坡路段,不时有山石滚落。那一晚我们手牵着手前进,班长把自己随身携带的干粮和水,给了我这个新兵。回到哨所已经是翌日清早,大家瘫坐在地上,有种劫后余生的喜悦……”

老兵来信,写的大都是各自不同的经历,却也有惊人的相似——每一封信中,都记录着老兵们内心的一份感激。

“是坚守哨所的磨砺,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退伍后回到地方,靠着在部队养成的吃苦精神,我的工作干得风生水起。”老兵李仕超在信中反复叮嘱,要定期给哨所门口“戍边卫国,扎根片马”的标语描红,让它时刻鲜红闪亮。

“这是哨所的精神之钙、价值所在。”他说。

2003年,前哨排从“风雪丫口”,搬迁到了位于山脚下的新驻地。有一年,在新营区的旗杆旁,即将退伍的战士王凯含泪栽下一棵白杨树。返乡后,他日夜思念戍守的哨所。在信中,他关切地问:“小树长高了吗?”

那棵白杨树,早已扎下了根,如今已长到了碗口粗。离开前哨排快8年了,但王凯的心就像这棵小树一样,始终属于南陲边防。

在王凯的内心深处,“哨所这个坚强的战斗集体,是一个想起来就温暖的地方”。

书信无言,默契无声

11封老兵来信,是激发前哨排官兵戍边豪情的无声教材。

大学生士兵罗健,入伍前毕业于西南林业大学。“从都市到边疆、从学生到军人的巨大反差,让我很不适应。”罗健说,入伍初期自己曾打过“退堂鼓”。

“下连时我23岁,刚刚大学毕业。很多训练课目跟不上,跑5公里常常落在队尾,拉单杠始终不能突破及格线。一些班长骨干开始议论,‘这就是大学生士兵吗?感觉也没有强到哪里去嘛!’看着训练场上大家矫健的身影,我常常感到自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