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进入北平后,他的雕像被刻在了清华大学

2018-12-13 10:05:28 网络整理 阅读:182 评论:0

1924年7月,北京清华学校赴美国留学八人(时称“过海八仙”)之首是施滉,施滉也是他们那届的学生会主席。施滉是美共中国局的第一任书记。

..进入北平后,他的雕像被刻在了清华大学

(施滉,如果他不牺牲并且走学术路线,将是中国历史学上开宗立派的大师)

施滉本来不应该姓施,也不应该来到清华。他确实姓赵,因为他父亲姓赵,但是施滉的父亲入赘到了施家,母亲叫施德美,所以施滉也就姓施了。施滉的父亲非常穷,穷到他是因为穷才入赘的。而施滉的母亲家也穷,穷到三岁的施滉就得跟着母亲出门做小生意了。

施滉的父亲虽然穷,但是志气和文化水平都有。30年代的时候,已经在香港做私人教师了。当时因为顾顺章的出卖,施滉和蔡和森一同被捕。蔡和森被引渡后牺牲,施滉被保释成功,躲过了这一次劫难。当时地下党凑钱保释他们,但是钱没有及时凑齐,才导致蔡和森的牺牲,而施滉能够免于此难是因为得到了父亲的保释。

命运对于施滉,就好像那些裸分能进清华北大的学生一样残酷,他确实也是裸分考进去的。当时的清华,和今天的清华不一样,一个省一般只招收一两个人,基本上只有现在的省状元才有一半的可能性考上,因为现在的省状元有文科理科两个。施滉小学毕业后考入了云南省军医学校,1915年毕业成绩第一,本来按规定保送天津读书的,但是他的名额被顶掉了。

1916年,施滉考清华,再次名列第一。当时的情况,清华的招生名额是按照庚子赔款各省分摊的金额来确定的,云南经济差,只分到了一个名额,然后再到北京去面试。显然这次是外国人的考试,云南的官员士绅们不能顶掉施滉了,他们采用了另一种方法,他们增加了一个复试的名额。虽然只能招一个,但是可以通过自主招生挤掉那个没有背景的。可是施滉的成绩实在是太好了,复试又一次赢了,这次是外国人组织的考试,终于无话可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