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跨越“心中的海拔”,标定新时代高原练兵新坐标

2019-01-18 09:10:35 网络整理 阅读:55 评论:0

“脖子以下”改革中,部队从平原移防到高原,由以往的短期适应高原变为长期驻守高原,训练场更加贴近战场,官兵们更加贴近使命。面对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以顽强的毅力笑傲风雪高原、挥洒青春热血,在雪域“磨刀石”上激扬血性、百炼成钢。请关注今日《..报》的报道——

跨越“心中的海拔”,标定新时代高原练兵新坐标

跨越“心中的海拔”

■..报特约记者 孙利波 通讯员 唐 磊

初冬的青藏高原一片银装素裹,几道车辙在风雪中若隐若现。车辙尽头的旷野中,十几个身影围着几门火炮正在忙碌,一发炮弹突然破膛而出,震天的巨响在雪峰间久久回荡。

炮声渐消时,他们已完成射击效果记录和数据采集。在这海拔近5000米的高原,他们的动作稍显迟缓,但口令并未因缺氧而变得低沉。

这十几个身影,是西部战区陆军某合成旅旅长于洋带领的武器效能试验小组。他们所操控的火炮,是旅里刚刚配发的某新型主战装备。

装备刚列装,性能还未摸清就上高原,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近5000米的海拔,远超装备厂家所明确的海拔上限,多少有些冒险。然而, 对于这个旅来讲,这些看似不可理解的举动如今早已成为常态。

原因只有一个:前年,这个旅从平原地带移防到了青藏高原。

“驻扎高原后,训练模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于洋介绍,以往部队驻扎在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带,通常是在营区打基础、练技能,野外驻训时上高原练战术、练战法,称之为“上山训练”;移防高原后,部队不论平时训练还是驻训演习,都是在高海拔地区,常年都是“山上训练”。

在过去,“梯田式练兵”、逐步适应高寒环境,是驻西部地区陆军部队高原实战化训练的法宝:从海拔3000米开始,,每升高500米作为一个调整台阶,在不同海拔高度进行相应训练,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