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马丽丽丨当我们谈云门传承的时候,我们在谈些什么?—从观看《十三声》说起

2018-12-02 13:26:13 网络整理 阅读:157 评论:0

我们谈云门传承时候,我们在谈些什么

——从看《十三声》说起

作者:马丽丽

在我们晚辈的心中,云门舞集是一座需要仰望的巅峰,是这个时代..舞蹈乃至中国舞蹈的文化符号。

近来随着《十三声》的演出,云门舞集的掌门传承又引发纷纷争议。密集宣传和纷议交织之下,怀着对云门的仰望和对云门继承人的好奇,我忐忑地看完这部作品。全场的光怪陆离中,我想,关于云门的传承,我们究竟该谈些什么?

马丽丽丨当我们谈云门传承的时候,我们在谈些什么?—从观看《十三声》说起

云门的初心和灵魂

云门舞集四字行草,笔锋遒劲,舞魂跃然。

若论云门的初心,是林怀民先生要做「中国人自己编、自己跳、给中国人看的舞蹈」。《周礼‧春官宗伯第三》载:「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这是对五千年文化的虔诚致敬,是云门的初心,也是雄心,而林怀民先生乘着这份初心,也担得起这份雄心。

若论云门的灵魂,那便是林怀民的灵魂。正如有老师总结,他是根植在东方的文化里,根植在真诚的民间里,根植在他所眷恋而又困惑的岛屿上的。

40多年来,云门奉献了一百六十多出舞作,承载两三代人的共同记忆。有人论,林先生之云门从早期“中国人跳给中国人看”,到“没有中西之分”,甚至到“巴赫住我家”。然而我以为,这只是云门舞蹈的展现形式和艺术风格的变迁,其创作初心和源泉始终如一,其舞蹈的跨文化格局和超越的深度也源于创作者追求的高度、灵魂的深度。

马丽丽丨当我们谈云门传承的时候,我们在谈些什么?—从观看《十三声》说起

1993年《薪传》首访大陆演出,多年来这部作品的大陆致敬者不乏,历久弥新,它呼应了云门以舞蹈投入社会、历史及文化的深刻使命;云门90年代复出后的舞剧《九歌》,以楚辞之名,敬天地,祭鬼神,歌颂爱情,悼念国殇,万民祷告,视觉美学的高峰,为其赢得国际称誉;舞评人将《水月》定位为林氏云门舞蹈“内观”审美的奠基之作,镜花水月总成空,东方的太极和巴赫的经典,三百年后在《水月》中相逢;《行草》三部曲将书法从二维升级到三维,飞墨行舞,字里行间,尽是运气的留痕,是21世纪的年轻舞者与千百年前的书法进行的交流与对话。

林怀民先生鞠躬尽瘁带领云门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舞团,从作家到舞蹈家,对艺术的追求,他从未松懈。正如他所讲,艺术有一条线,在没达到之前你什么都不是。“那条线很难达到,因为艺术是要求你五体投地的,粉身碎骨。但它不一定对你微笑。你能够做的就是不断地工作,抓住这个当下。”

马丽丽丨当我们谈云门传承的时候,我们在谈些什么?—从观看《十三声》说起

孤岛之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