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唱做俱佳几成绝响的谭派戏《桑园寄子》剖析人物灵魂写尽人性之美

2018-08-10 06:21:16 网络整理 阅读:126 评论:0

京剧《桑园寄子》是一出唱念做舞俱佳的谭派名剧,从清末到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经常在舞台上露演,颇受观众喜爱。但是,近些年这出《桑园寄子》却露面很少,几成绝响。该剧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于演员来说,很难演更难演得精彩,所以愿意贴演的人就越来越少,演出几率愈来愈稀,大有渐渐淡出舞台之势。故事说的是:西晋时,黑水国首领石勒造反,扰乱中原。庄园主邓伯道携弟妇及一子邓元一侄邓方出奔避难,投往亲戚潼关守将金水成处。不料中途弟妇金氏被乱兵冲散,只余子侄相随。邓伯道年老,子侄又弱,不能行路,求邓伯道背负。邓伯道负子则侄号泣;负侄则子啼哭,体衰的邓伯道左右为难,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慨然道曰:倘若贼兵来到,将我孤侄杀死而不保,我何以对得起我那死去的兄弟。于是决计弃子携侄逃跑。路过桑园时,唤子上树采桑椹,遂以带缚子于树上,以免追来难以丢弃,并咬指..道明此事,置于儿子怀中,方才含泪负侄而去。可巧他被冲散的弟妇金氏也路过桑园,见侄儿被紧于树上,急忙将其解下,并携至潼关,一家人仍得以团聚。这是一个感人而凄美的故事。

唱做俱佳几成绝响的谭派戏《桑园寄子》剖析人物灵魂写尽人性之美

邓伯道在《晋书》中是有传的,并非虚构人物。他的这段舍子救侄的故事还见于《世说新语》以及明代杨尔曾所著的《东西晋演义》等书中,情节基本一致。这件事也曾引发文人学者诸多评论,点赞者居多,批评者也不乏其人,主要集中在:“邓伯道弃子存侄,义则义也,但有灭绝父子天性之嫌,过矣”。但是绝大多数仁人志士还是觉得邓伯道之高义太难得了,再说,舍子救侄也不是孤立事件,与其一贯品质、为人是相一致的。历史上的邓伯道为官清明,深得民心,《晋书》中将他列入到《良吏传》中。邓伯道的事迹可与春秋战国时代晋国的义士程婴、公孙杵臼二人舍亲生救赵氏孤儿相媲美,所以自然也就成为文人墨客写作戏文的好材料了。

唱做俱佳几成绝响的谭派戏《桑园寄子》剖析人物灵魂写尽人性之美

京剧《桑园寄子》很好地实施了戏曲“高台教化,寓教于乐”的功能,虽然取之于史传而又有别于史传。最大的不同是,史上的邓伯道父子从此天各一方,再不曾相逢,并且邓伯道乏嗣无后。而戏中却是金氏又救下了被邓伯道绑在树上的侄儿,最后以一家重聚大团圆作为结尾。这充分体现了戏曲与历史的关系,既有联系更有区别。戏曲既要考虑到戏剧性、观赏性和审美性,更要考虑到首先是服务于广大观众,而绝不能仅仅成为历史的忠实直译。之所以说大团圆的结尾是这出戏最精彩的创作,就是因为这浓墨重彩的一笔,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心理需求。凡是知晓邓伯道舍子救侄道德风范的人,无不为邓伯道无子成为了绝户的最后结局而发出愤愤之词:“伯道无子,苍天不公”。不是都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嘛,怎么邓伯道偏是如此下场呢!在这里《桑园寄子》将结局改为儿子失而复得,父子相聚家人团圆,也就与中国人“好人有好报”的观念相吻合了,再加上这出戏不靠情节的奇巧变化取胜,从头到尾都是在写情写义,情真且深,义高且上,十分感人,引人泣下,所以成为一出名剧也是众望所归,理所当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