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映照一个时代的文化理想

2019-09-09 13:05:21 暂无 阅读:1484 评论:0

——座谈片子中的教师形象

作者:张隽隽

9月10日是教师节。影视作品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教师形象,更可以将整个社会对教师的想象和认知折射出来。分歧时期影视作品中的教师形象之间,呈现出颇有意味的差别。

映照一个时代的文化理想

《泉水叮咚》剧照

一、民国时期的教师形象:社会良知的一抹微光

民国时期的片子以都会消费文化为底色,个中的教师形象并不惹人饮茶注目。哪怕是《不了情》(1947)、《哀乐中年》(1949)如许以教师为主角的片子,存眷的重心依然是主人公的感情生活,并经由各种巧合和转折在平常生活的情境下制造离合悲欢,传递情面冷暖。比拟之下,在《桃李劫》(1934)和《神女》(1934)如许的影片中,教师固然不是首要脚色,个性塑造也不敷光鲜丰满,却更让我们难忘一些。《桃李劫》以严峻而慈爱的校长为穿针引线的论述人,以他的回忆和聆听,串联起师生在卒业会上的激昂激动,和学生踏入社会之后处处碰鼻、壮志不酬的悲凉遭遇。当校长最心爱的学生将恩师的教育化为动作,却落得个锒铛入狱的下场,观众加倍深刻地感触到了其时社会的靡烂和不公。而《神女》中的校长则顶着舆论压力,让风尘女子的儿子入学念书。当他最后败下阵来,满怀歉疚地解雇了这个无辜的孩子时,观众更不免为女主角的绝望处境掬一捧同情泪。如许的教师形象与其说是一个鲜活的脚色,不如说是一种象征,超脱于昏昏悄然的世人,苦守着社会良知,成为阴郁中的一抹微光。

映照一个时代的文化理想

《艳丽的大脚》剧照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教师形象:如父如母的文化载体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上世纪80年月之后,有关教师的影片逐渐增多,《泉水叮咚》(1982)、《孩子王》(1987)、《凤凰琴》(1993)、《烛光里的微笑》(1991)、《一个都不克少》(1999)……个中不乏一代人的经典记忆。

这些教师,无论教的是幼儿园,照样小学、中学,往往都是以无私贡献的形象显现,看待学生就像看待本身的孩子一般。而恰是在他们的浸染下,学生们从混沌中找到了幻想,纠正了错误,走上了正轨。

此类片子之所以在上世纪80年月到90年月涌现出来,或许和时代情况不无关系。其时整个社会对文化常识都示意出迫不及待的状况,加之高考摊开,“念书改变命运”成为年青年头人自我救赎、自我提拔的进展,教师作为文化的拥有者、常识的流传者,获得了人们竭尽全力的讴歌。1985年9月10日成为我国的第一个教师节,这些高尚无私的教师形象也在此前后在银幕上显现,应该不光仅只是时间上的巧合。

映照一个时代的文化理想

《我的教师生涯》剧照

三、新世纪今后的教师形象:雄厚而复杂

进入新世纪,教师形象告别了完美无瑕的状况,变得雄厚、复杂。如《艳丽的大脚》(2002)中的村庄教师张艳丽,只是一位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妇女,不光上课的时候会念错别字,思惟观点在前来支教的城市教师看来也是过于保守。她因为失去了丈夫和孩子而认为本身“不完整”,而对彼此爱戴的片子放映员也迟迟不敢透露心声。《我的教师生涯》(2007)以清淡适意的体式,勾勒了一位教师的半生漂流。他扎根村庄,无怨无悔地为孩子们支付悉数的心血,但与此同时,他本人却被惊心动魄的政治活动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所裹挟,无论是以留学生的身份来到偏远贫穷的村庄,照样看着本身的儿子抛却学业远走大城市打工,他只能以一种淡然的立场任由命运摆布。固然看似宽大,也不由让人心酸。《先生·好》(2019)则以怀旧的色调还原了上世纪80年月中后期的高中生活。主人公苗宛秋十分注重本身“声誉教师”的身份,为此不吝以奚落、羞辱和体罚的体式看待学生,并简洁粗鲁地压制了学生爱美的追求。各种作风做法,招来了学生的怨恨,今天看来更是不敷“科学”,显然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但同时,无论是身患疾病照样对将来渺茫,学生都能从他那边获得真切的匡助和指导,他也是以逐渐博得了学生的尊敬与喜爱。这些片子中的先生,或许能力和见识有限,却加倍真实。他们面临日益开放的社会风气,看不惯却不得不辛苦地舆解;面临物质的诱惑,狷介拒绝的同时也不免心中五味杂陈——如许的心态,也更接近于通俗人的心理写照。

映照一个时代的文化理想

《一个都不克少》剧照

四、变幻莫测与持之以恒:列国片子中教师形象之对照

经由梳理能够看得出来,百年中国片子史中的教师形象,老是映射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幻想,是以嵬峨伟岸者有之,细微卑微者亦有之,但一向不变的是他们对学生的悉心眷注,和对教育职责的贫贱不移的痴心苦守。若是放眼世界影坛,我们或者会感觉,中国片子中的教师形象,或许还算不上充沛多样化。然则,若是将国产片子中的教师形象与《黑板》《放牛班的春天》《灭亡诗社》《心灵捕手》《蒙娜丽莎的微笑》《嗝嗝先生》等放在一路来看,我们会发现,所有影片中高贵高声的教师形象有着高度的相似之处。好多影片中,他们都有着非同平常的才调,是以可以让学生由诧异至钦佩,甘拜下风地跟随进修。但更主要的,生怕则是他们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甚至崇奉。恰是因为将教书育人看成了“本分”,他们才可以细心视察学生,耐烦认识学生,鼓励学生释放本性、追求妄想。在学生感应渺茫和伶仃的时候,成为他们最果断的支撑者,为此甚至不吝成为流俗、成见或许权要作风的牺牲品。能够说,无论影片摄于何时何地,对于教师一职的想象和期许,往往集中在人格的培育和魂魄的锻造上,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从中西教育者的最初原型来看,如许的教师形象能够说是由来有自。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将教育视为一种德性的教养,针对分歧学生的先天秉性上行下效,培育兼具仁义礼智信的谦谦正人;被雅典青年成仰的苏格拉底,固然谦逊地认为本身一窍不通,却如同助产士一样,引领学生思辨每一个看似理所当然的概念,发现真理和美德的基本要义。能够说,从古到今,教师不光仅是常识和技能的教授者,更主要的是,一名幻想的教师,需要以超拔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受到传染、陶冶,以高远的洞见卓见开导学生拨云见日,获得新的人生通途。

映照一个时代的文化理想

《先生好》剧照

而如许的教师,在常识爆炸、资讯蓬勃的信息社会,更是为人们所渴求。尽量“大数据”和“机械进修”的人工智能无论在各个花样和把持范畴的示意都十分精良、敏捷,甚至具备了必然水平的缔造能力,但迄今为止,它们依然缺乏教育所需的最焦点要素,即人的意志和感情。是以,它们并不克让学生体味到自力个别之间多层面的交流和碰撞,当然就更无法获得心智的成长和自我价格的实现。

另一方面,影片中那些“错误格”、不完美的教师形象的存在,也在提醒我们,一些教师也和通俗人一般,蒙受着职业倦怠、家庭危机或自我猜忌带来的疼痛和渺茫。若是说,“母亲”脚色的祛魅,能让好多女性从“本能”的神话中获得解脱,而对“教师”生涯的还原,也可以让人在认清“教师”这一职业根基素养的同时,看到这一群体的多样性,并包涵个别的奇特处境。

这些,或许就是透过影视中形形..的教师形象及其流变,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对于教育和传承应有的从新思虑。(张隽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