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房企融资接连受挫 规模效应或是终极答案(3)

2018-06-01 13:08:37 网络整理 阅读:80 评论:0

作为替代,ABS和中票成为当年的主要融资方式。且从2017年开始,企业逐渐将目光转向海外融资,对后者的依赖性也大大提高。

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成本,则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测算,2016年,国内发债平均成本在4%-5%的水平,部分企业可低至4%以下。到2017年,成本普遍提升至5%以上,部分超过6%。诉诸海外的部分,资金成本也因美国加息而抬升,且普遍不低于国内融资。

5月29日,时代中国宣布将发行本金总额4.5亿美元的3年期优先票据,年息为7.85%。此前的5月25日,华南城称完成发行于2020年到期的1.5亿美元优先票据,成本达到10.875%。

这一系列变化,与调控走势息息相关。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方面,企业拿地补仓意愿仍然较强,维持着对资金的较大需求;另一方面,调控加剧,流向房地产业的资金越收越紧。在资金面供不应求的状态下,无论融资方式如何调整,难度加大、成本提高的趋势仍然难以改变。

“规模效应”凸显

近年来,在调控中处于被动的房地产企业,逐渐让出了融资的定价权,后者向金融机构转移。金融机构的选择决定了,规模房企的优势正不断凸显。

北京某知名基金管理公司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只在30强房企中选择合作方。因为基金对安全性要求较高,而用最直白的标准来衡量,规模房企的抗风险能力要强于中小企业。

银行的态度更是如此,据记者从多家金融机构了解到,大型银行已很少向50强以外的房企发放开发贷和信用额度,部分银行甚至将合作范围缩至30强和20强房企。上述上市房企人士亦验证了这一说法。

此外,,对于一些盈利模式不甚明朗的新业态,金融机构也多持谨慎态度。如银行和基金都甚少涉足租赁领域,理由在于“现阶段中国楼市的租售比不合理”。在近期遭遇中止的五笔公司债中,花样年和富力的债务类型均为“住房租赁专项公司债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