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包豪斯在中国:学派还是精神

2019-01-31 03:57:37 网络整理 阅读:160 评论:0

作者:王姮(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1919年,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生造出“包豪斯”(Bauhaus)一词。它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倒置而成,从词源学的角度将“建筑”形成的过程表述出来,即建造技艺与建造过程中的审美趣味相结合。由此,建筑本身的客观要求与人的主观需求得以统一。包豪斯学校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校,它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所倡导的科学性设计学科教育体系、艺术追求与工业标准化结合、人在工业化大生产中的独特作用与价值等,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设计审美与工业化生产。包豪斯学校所引领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方法改革和学派的成立,它更关乎我们的日常生活空间建构。

包豪斯在中国:学派还是精神

包豪斯的教师们,右一: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右二:保罗·克利,左一:康定斯基。资料图片

就起源来看,包豪斯基于人们对世界大战的理解而开展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资本大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局面愈演愈烈,人们需要时间去了解战争,反思战争结束对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人们该怎样继续生活下去。1923年,德国艺术家奥斯卡·施莱默(Oskar Schlemmer)在为首届包豪斯大展撰写的宣言中,将包豪斯精神定义为人在感知到时代的巨大压力下,通过技术的物质性来实现内心平和的不懈追求。在他看来,技术的无节制发展必然会导致打破和平的生活状态,而这些都需要以艺术的追求来抗衡。从这个角度来看,包豪斯的精神就象征着艺术的精神,它是人被抛入现代社会惊涛巨浪中得以维持自身的一块漂木。在此时代背景下,1927年在德国南部城市斯图加特举办的建筑展上,魏森霍夫住宅区(Weissenhofsiedlung)引起广泛关注。它由21栋建筑组成,既有包豪斯学派所标榜的标准化区间将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空间做出的合理化区隔,又以恰当的距离缩短了邻里之间的物理界限,呼唤着一种私密性与公共性合理并存的,适合现代人生活需求的新型空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