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北极熊“组团”造访 但这个画面却让人心疼……

2019-12-07 09:05:15 暂无 阅读:1557 评论:0

北极熊是生活在北极区域的标志性动物,但近年来却频繁出没在人类居住的城市、村庄。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罗斯楚科奇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雷尔凯皮村,近日就又迎来了一群北极熊。

北极熊“组团”造访 但这个画面却让人心疼……

这次组团“来访”的北极熊共56头,其中无论是成年熊还是小熊,都很瘦。报道称,目前该村没有人被袭击,但为以防万一,村里还是取消了所有公共活动。而据英国《每日邮报》早前报道,2017年10月,大约20头北极熊就曾包围过这个小村庄。2018年,该村又有约20头北极熊的造访。有专家表示,北极熊造访如此频繁,该村大约700名居民最好永久撤离。当地的动物保护官员称,如果居民希望离开,他们可以组织全民投票。

“单独造访” 北极熊四处游荡寻找食物

北极熊不仅“组团”,也常常“单独造访”。今年6月份,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工业城市诺里尔斯克就出现了一头北极熊。

北极熊“组团”造访 但这个画面却让人心疼……

这是一头母性北极熊,看起来很虚弱。它不太敢接近人,四处游荡着寻找食物,甚至翻起了垃圾。

北极熊“组团”造访 但这个画面却让人心疼……

当地居民 加庞诺娃:我希望能尽快喂喂它,希望它能活着离开这里,去北方。

不过,当地野生动物专家警告人们,不要接近这头北极熊。

北极熊“组团”造访 但这个画面却让人心疼……

当地野生动物专家 克拉舍夫斯基:它离着有30到35米远,这点儿距离它跳跃四次就过来了,它跑起来速度能达到每小时60千米。想象一下谁能阻止它,它可是头猛兽,人们得明白这一点。

北极熊“紧追不舍”一男子 警察被迫鸣枪

北极熊“组团”造访 但这个画面却让人心疼……

2018年10月份,在偏远的俄罗斯迪克森小镇,由6头北极熊组成的小团体出现在街头、寻找食物,吓得当地民众尖叫连连,四处躲藏。而其中一头北极熊还紧追一名男子,在翻越多重围墙后,近距离来到该男子面前,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警察及时出现,鸣枪将其吓跑。

“乘虚打劫” 北极熊被发现后夺路而逃

北极熊“组团”造访 但这个画面却让人心疼……

出没在城镇、村庄里的北极熊不仅对人做出了危险举动,还“洗劫”起酒店的储藏室。2018年6月份,挪威一家酒店的储藏室遭到一头北极熊入侵,酒店主人报警后,相关机构派出一架直升机前来查看。此时,酒足饭饱的北极熊正探出窗外准备潜逃,奈何身形硕大、行动不便。但听到直升机的响动后,北极熊猛地挤出窗外、拔腿就跑,不一会就消失不见,场面十分滑稽。

“赖着不走” 北极熊“入侵”居民区

北极熊“组团”造访 但这个画面却让人心疼……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去年末至今年初以来,大批北极熊闯入北极地区的俄罗斯新地岛居民区周边活动,并出现袭击行为,当地自今年2月9日进入紧急状态。由于俄罗斯禁止射杀北极熊,当地警察使用汽车鸣笛、信号灯等多种方式,试图驱赶它们,但基本起不到作用,有不少北极熊就是赖着不走。

“骨瘦如柴” 受伤北极熊照片引关注

北极熊“组团”造访 但这个画面却让人心疼……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这张照片是德国摄影师朗根贝格尔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拍摄的,2015年8月上传到她的社交主页上。朗根贝格尔说,虽然并不清楚这只北极熊到底遭遇了什么,但她在拍摄过程中,很少看到人们想象中胖胖的、可爱的北极熊了,大多数看上去都很瘦。

专家分析:海冰减少、垃圾堆积致北极熊行为反常

无论是“乘虚打劫”,还是“骨瘦如柴”,其实,这些都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北极熊目前所面临的缺少食物的生存困境。而有专家认为,海冰减少和生活垃圾处置不当造成了北极熊行为的反常。

科学家认为,北极熊离开传统栖息地觅食的反常行为与气候异常导致的北冰洋浮冰减少和居民生活垃圾处置不当有关。北极熊习惯于在破碎的浮冰上捕捉海豹。当浮冰消失时,无法在水中捕猎的北极熊只能上岸觅食。而在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不完善的居民点,长期堆积且未经遮盖的废弃食物对饥饿的北极熊产生了无法抗拒的诱惑。

世界气象组织:过去十年“几乎确定”是“最暖十年”

海冰变薄变少,北极熊觅食困难,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12月3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从平均温度来看,2015年到2019年的这五年以及2010年到2019年的这十年几乎确定分别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五年和十年”。

北极熊“组团”造访 但这个画面却让人心疼……

此外,过去10年中,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异常高温、冰川退缩以及海平面升高等情况一直在持续,而“2019年必将是有记录以来温度第二高或第三高的年份”。

北极熊“组团”造访 但这个画面却让人心疼……

对于北极熊来说

气候变化

正在威胁它们的生存

保护北极熊刻不容缓

这也是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编辑 单宏鑫)

(此文章转载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