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这座城市思想解放的代名词

2018-11-27 05:27:21 网络整理 阅读:165 评论:0

原标题:这座城市思想解放的代名词

这座城市思想解放的代名词

1979年12月6日,《重庆日报》第三版刊发了《从文代会说到长江大桥的雕塑》的文章。

这座城市思想解放的代名词

《春·夏·秋·冬》雕塑之《夏》。记者 郑宇 摄

1979年12月6日,《重庆日报》第三版头条位置刊发了一篇题为《从文代会说到长江大桥的雕塑》的文章,文章约1500字,分析了长江大桥雕塑设计稿《春·夏·秋·冬》的形式和内涵。

此文一经刊出,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市委、市政府、重庆日报、重庆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及艺术家共收到几百封来信。

《春·夏·秋·冬》是国内第一次将人体艺术运用于户外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作品。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春·夏·秋·冬》或许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在当初,它的诞生却掀起了轩然大波,成为重庆重要的文化事件。时至今日,《春·夏·秋·冬》已成为重庆改革开放历史的一段无声证言。

近日,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从文代会说到长江大桥的雕塑》一文的撰写者、今年已经83岁的雕塑家王官乙,还原这篇文章背后的故事。

《重庆日报》刊发文章——

没有勇气就没有突破,没有突破就没有艺术“王老师,您能不能结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精神,写一篇关于重庆长江大桥雕塑的文章发表在《重庆日报》上?”1979年11月下旬,王官乙收到重庆日报总编辑的约稿。只是,他没有想到,这篇稿件会令重庆长江大桥雕塑《春·夏·秋·冬》的设计方案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

“在桥头建雕塑的创意,来自当时的重庆市市长于汉卿。”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起当年创作《春·夏·秋·冬》的过程,王官乙记忆犹新。

1977年11月26日,重庆长江大桥动工兴建,1980年7月1日建成通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