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关注|40年,从代步工具看企业变迁

2018-12-28 04:15:16 网络整理 阅读:53 评论:0

钢铁大街昆河中桥,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是包钢职工上下班的必经之路。每天早晚都有数万人从桥上经过。40年,一条街、一座桥见证工业长子。

包头综合广播记者张玉超报道:

1980年,一个冬天的早晨,上班高峰期7:30,..摄影家久保田博二站在钢铁大街,看着包钢工人上班时熙熙攘攘的人流按下了快门,照片被广为传播。从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壮观的自行车大军和远方天空一个个巨大浓烟长龙。

同样是隆冬季节,早7点,驾车行驶在钢铁大街昆河中桥附近,包钢炼钢厂安环部部长赵进伟看着穿梭行驶的私家车、通勤车、自行车,回忆起三十年前全员骑自行车入厂的壮观情景,感慨万千:“都是一个方向走的自行车,有车就是单位的车,很少,有摩托车也是少部分。”

关注|40年,从代步工具看企业变迁

1978年,包钢职工人均产钢量不到17吨;包钢全年生产钢坯只有90万吨,还不足现在包钢一个月的产量。

赵进伟说,改革开放的前十几年,包钢的生产工艺和装备基本没有太多变化。三座高炉炼铁、炼钢主要以平炉为主,轧钢线上也只有少数规格和品种的无缝钢管、工槽钢和热轧窄带钢等产品支撑,包钢还没从出售钢坯的原始困顿中完全走出来:“炼钢厂以前是模铸,然后是平炉,从工艺上来讲,现场条件不太好,除尘效果比现在差很多。”

20世纪90年代,包钢新增装备的速度开始加快,以4号高炉为代表的“三大工程”相继建成。近20年间,包钢发展更是步入快车道,各生产线的投入都着眼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秦山核电站、黄河小浪底工程、北京2008奥运会场馆等标志性建筑,以及大庆、胜利、辽河等著名大型油田,包钢产品都以其优秀品质挺起脊梁。京沪、武广、青藏铁路,都有包钢钢轨接受极速极寒考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