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奔忙在金色田野上:听新“麦客”说说心中的喜和盼

2018-06-24 05:49:00 网络整理 阅读:146 评论:0

奔忙在金色田野上:听新“麦客”说说心中的喜和盼

6月15日,收割机在河北省永清县李家口村的麦田里收获小麦。张玉宇摄

制图:郭 祥

奔忙在金色的田野上(产业振兴)

——听新“麦客”说说心中的喜和盼

本报记者 任胜利 孙 振

编者按:眼下正值“三夏”大忙时节。这个丰收的季节,也是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次检验。今年麦收一线,绿色三夏、质量三夏成为突出亮点,农业信息化、跨区机收等新技术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新转变。夏粮收获顺不顺,农民有啥新期盼?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粮食生产一线进行探访。

新变化:

机械化全托管,“三夏”正在变“两夏”

河南省太康县,收割机在麦田飞奔,金黄的麦粒带着阳光的味道,从出粮口倾泻而下,收购的大卡车就等在地头。同样,在颍淮大地,农民埋头割麦的场景基本也看不到。

丰收的小麦顺利归仓,太康县符草楼镇种粮大户李顺昌笑得灿烂。他家种了500多亩的高筋优质小麦“新麦26”,今年亩产900多斤。“今年普通小麦每斤1.05元,我与中粮、益海粮油集团签订了合同,每公斤高出市场价2角钱。”

俗话说:麦收有五忙, 割拉碾晒藏。“以前麦收要忙半个月,现在只要花半天时间。”安徽省阜阳市宁老庄镇申庄村63岁的老农刘朝文说,小麦快成熟时,就有熟悉的农机手打来电话,约定收割时间。“全自动收割,每亩地60块钱。每亩地再加20块,就把收好的小麦送到家。”

农机手就是人们俗称的“麦客”。不过,新“麦客”们的工具早已不再是镰刀。记者见到麦客刘加林时,他两部手机响个不停,一会儿安排作业路线、调度机器,一会儿和各地的经纪人约定时间。

45岁的刘加林是阜阳市颍泉区家林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每年三四月份,刘加林就开始给各地的经纪人打电话。哪里收割的价格高,哪里还有盲区,各地小麦啥时候成熟?摸清楚情况后,再拟定行进路线,并约定收割时间、大致的亩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