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新密市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个)麻纸制作技艺

2019-09-19 01:47:49 暂无 阅读:1809 评论:0

新密市大隗镇的造纸成长,距今已有1000年的汗青,因其造纸业汗青悠长成长很快,素有“华夏造纸第一镇”之称。

新密市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个)麻纸制作技艺

被誉为“造纸之乡”的河南省郑州新密市大隗镇,至今独一还在用手工造纸术造纸的就是村民黄保灵。

黄保灵在家中齐腰深的“脚坑”里,用一竹制的器物在一个洪水坑里捞纸浆。他手腕一抖,竹制器物上便沾一层米色的纸浆,控一下水后,他把竹制器物往下一扣,3小张麻纸就成形了。

黄保灵说,这道工序叫抄纸,也叫捞纸。眼前的水坑,叫“陷坑”,坑底分列了一层竹子,下面压着的就是纸浆。用一边的木杆捣下面的竹子,纸浆就会从下面冒出来,他再用另一根木杆搅一搅,就可让“陷坑”里的纸浆变得平均。

黄保灵说,捞纸全凭经验和手感,一张纸的厚薄和平均,全看捞纸人的手艺,竹器入水过深,上面的纸浆就太多,“捞”出的纸张就厚,竹器入水太浅纸张又太薄。捞纸时用力不匀,竹器上沾的纸浆就不平均,“捞”出的纸也会厚薄不均。

捞出的湿纸平摊在木板上后,下一步工序是压纸。黄保灵把湿纸一张张放到“陷坑”里,堆到半尺多厚时,他就用一块木板压在上面,再在木板上面压几块石头。这个工序就是为湿纸去水,时间一两个小时。压过的纸密密实实地粘在一路,还得往下面“饮水”,然后才把纸张一张一张揭开,并一张一张地贴在墙优势干。

20年前,村里像黄保灵如许造纸的手工造纸作坊有60多家,后来,人人都改为“机械化造纸”,而且成长到了二三百家,只有黄保灵一家仍用古法老工艺造纸。

“我从早上6时一向忙到下昼6时,最多只能造700张纸,收入四五十元钱,一样人可吃不了这份吃力。” 47岁的黄保灵说,村里年数比他小的人,已经没人会如许做了。很多人笑他傻,同样造纸..,为啥不装个造纸机?“我到如今还不想抛却这个作坊,就是不想让这项有上千年的汗青工艺失传。”

据新密市文化馆馆长李宗寅介绍,大隗镇是全国有名的“造纸第一镇”,手工造纸已有1000多年汗青,发源于东汉蔡伦发现的造纸术,手工作坊均以蔡伦为祖师,大隗镇还敬祀有“蔡仙庙”.东汉初年刘秀的大司徒侯跋从蔡伦处学得此身手,又将此身手传给大隗镇的侯姓后人。李宗寅说,黄家沿袭的手工造纸已被确定为新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今朝正全力申请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密市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个)麻纸制作技艺
新密市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个)麻纸制作技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