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居 >

巴克里希纳·多西:当生活方式和建筑融合(5)

2018-06-15 03:40:10 网络整理 阅读:204 评论:0

CEPT大学逐渐变得更像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角色而各得其所。学习氛围无处不在,我们对此的呼应塑造着我们的未来人生。CEPT最初在1966年时只有建筑学院, 后逐年扩张直到1970年增设建造了规划学院,1978 年增设视觉艺术中心,19 8 2 年增建建筑科学与技术学院 、室内设计学院,1984 年增设卡诺里亚艺术中心以及2012年增加了展览馆。CEPT大学校内的建筑可以满足各个学科与学院的不同需求, 不断成长演进的校园为后续扩展发展提供了空间。在多西的设想中,,学院应当体现出氛围开放、学科交叉的特点。同时,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学院建筑应该采用开放布局。建筑主体的底层被架空,半敞开的底层与临近的绿地和活动场相连,能够让空气在通透的空间中对流,带走暑热。考虑当地条件,简洁美观而注重功能性的校舍建筑,也呼应了学院教学思路:艺术与应用科学将结合,兼顾现代建筑科学与区域文化传统。校园中教职员与学生的日常活动, 使得物理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产生互动关联。

建筑与生命有关

巴克里希纳·多西:当生活方式和建筑融合(5)

> 德国腓特烈港的齐柏林大学主校区

1973年巴克里希纳· 多西主持设计印度人寿保险公司混合收入住宅区。为了适应印度家庭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需求, 多西颠覆了集合住宅的传统布局, 他将最大的房型设计在底层, 而将最小的房型设在顶层, 使得上层单元可享受露台,并且在需要时将其转换成一个额外的居住空间。多西深刻意识到这些房子会有统一家族的几代人居住,他们之间与房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关联,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并且因此产生一系列需要改造住宅空间的不同生活需求。

巴克里希纳·多西:当生活方式和建筑融合(5)

> 德国腓特烈港的齐柏林大学主校区

LIC住宅区通过优化可用资源、根据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修正建筑类型和方式,在参与过程中开发出一种新的建筑类型。这种粘合性住宅区实验性地集合了三种不同收入的人群,他们居住在同一栋金字塔形建筑的三个楼层,并通过同一条楼梯出入。在原有基础上开展的不同规模的扩建和改造,不仅能适应单个家庭的需要,而且有利于恢复和增强社区凝聚力。

巴克里希纳·多西:当生活方式和建筑融合(5)

> 德国不莱梅兰德斯银行

在巴克里希纳· 多西看来,建筑师不仅要精通建筑领域内的形式法则、材料科学和建筑结构,也应该对社会、经济、自然有所认知。在印度城市文明兴起的过程中,很多古老的城市都是自然“生长”起来的。对于同样拥有自己独特建筑文化的中国 ,巴克里希纳· 多西对于现代建筑理念和本土建筑传统的融合,这是一种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正是这位现年90岁的建筑师,让东方建筑的生命在我们的时代继续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多西给我们明确的发展方向,让我们明白最重要的是,建筑与生命有关。

艺术与设计建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