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居 >

从砖木到混凝土,湘南乡土建筑的百年剧变

2019-09-22 10:54:41 暂无 阅读:619 评论:0
从砖木到混凝土,湘南乡土建筑的百年剧变

△有着“折中主义”气势的宁远灌溪学校。

从砖木到混凝土,湘南乡土建筑的百年剧变

△建筑的空间营造、单体外形、细部特征都具有符号学的意义。组图/记者常立军

从砖木到混凝土,湘南乡土建筑的百年剧变

△坍塌了屋顶的老建筑,让我们得以看到传统建筑的架构。

从砖木到混凝土,湘南乡土建筑的百年剧变

△江华河路口镇牛路村,一栋现代建筑耸立于传统村子建筑中。

混凝土也许是对乡土建筑影响最大的发现了。

没有混凝土的时代,我们的衡宇建筑都只限于低层的木构造、土木构造、砖木构造、石材构造,混凝土发现了今后起头有砖混构造、框架构造、框架剪力墙构造、剪力墙构造、框筒构造……混凝土的发现,让人类的建筑高度有了质的冲破。固然早在1905年,中国就有了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中山大学的马丁堂,但混凝土真正在永州这片湘南区域普及,已经是二十世纪的末年了。从传统的砖木构造到混凝土组织,乡土建筑所履历的,是一场从手艺到审美的百年剧变。

江华大石桥乡井头湾村

传统建筑很美,并没有几多人甘愿住

考查中,我们一向在思虑和商议一个问题:为什么看起来很美妙的传统建筑,却很少有人甘愿栖身?

村子中传统建筑群集的处所,空心化往往加倍严重。在江华大石桥乡井头湾村,我们经常并不需要打号召就能够进入一栋栋老宅之中。因为太多老房子早已无人栖身,排闼便可进入。那些申请到传统文化村子的,珍爱状况尚好。不在其间的,则根基上属于天然放任状况。一个很常见的场景是:宅中空无一人,庭院中长满荒草,有的甚至长出了比人还高的野树,木构造尚在,但屋顶已经起头坍塌,用来间隔房间的板材起头朽烂。

如许的场景有点让人忧伤。尤其是看到那些精彩的木雕窗和装饰繁复的木构件已经变得东倒西歪时,让人有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太息。仅从审美角度而言,传统建筑在村庄有着绝对的优势。然而,并没有几多人喜欢住在那边面。我们在考查中,发现稍微年青年头点的村民们都已经搬到自建新房之中,只有部门不肯意脱离或没有能力脱离的白叟才选择住在老房子里。

为什么号称“天人合一”、施展人伦秩序又富有设计思惟的传统建筑人们多不肯意去住?原因或者大多集中在手艺层面。湘南传统民居建筑多以山墙和梁架撑持的有檩系统。这和以纯粹木构造撑持的官式建筑并不沟通。这种构造加倍实用且不乱,只是它同样存在需要大量人力维护的问题。木构造有充沛的天真性,却不敷经久,尤其是在没有人调养的状况下。比拟于新建筑,传统建筑在采光、通风方面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井头湾村的新房子,大多在村口的位置。新修的房子,人们也不再选择传统建筑。成本也是主要的身分。传统建筑的精彩是以奋发的建筑成本为价值的。清末,花消成百甚至上千两白银和数年人工建筑一栋衡宇,在有钱人中是很常见的事情。现在已经少少有人会在衡宇上花消如斯多的人力与物力。现代建筑手艺的成长,让盖房子自己酿成一件相对轻易的事情。

即使新建筑如斯受到追捧,我们却依然痴迷于对传统建筑美学的热爱。

并非所有的南方传统建筑都是粉墙黛瓦。在江华河路口镇牛路村,由红砖房组成的村子有一种稀奇的朴质美。

进入牛路村,视觉上便有了一种纷歧样的感触。这里不再是粉墙黛瓦的经典中式建筑群。红砖白檐灰瓦组成的色彩组合,有一种暖色调的美。青砖的造价比红砖要高,选择红砖更多是一种经济上的考虑。但它却与围绕村庄的青山组成极为舒适的视觉色彩搭配。

这些单体建筑,固然比起庭院院来构造相对简洁,但构造同样是以梁架与山墙作为首要撑持。依然归属于传统建筑的一类。

宁远湾井镇下灌村

折中主义作品隐没在乡土建筑群中

我们一向在试图寻找每个时代乡土建筑的遗存。

近代以来的建筑欧化海潮对荒僻的湘南乡土影响并不太大,这让我们的考查工作变得有些难度。正因如斯,那些不期而至的发现,让我们布满了惊喜。在永州宁远湾井镇下灌村,这里有一栋稀奇的建筑引起了我们的乐趣。

下灌村在我们此次考查的村子中,是建筑气势最为混同的一个样本。它是被加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子名录的大型村子。村中既保留了传统的祠堂和民居,又有大量的现代建筑与之混同。个中最为奇特的是一栋具有折中主义气势的建筑。

它就是灌溪学校早期建筑群,湖南省省级文物珍爱单元单子。

这是一片大型的围合式建筑群落。始建于1936年,那恰是一个中西建筑文化互相碰撞交融的时期。灌溪学校的根基构造依然是中式传统的围合院落,却远比大多数的私塾规模加倍远大。

校门是传统的中式,被刷成了浅粉色,而据之前的照片显露,这里本是清水红砖墙面。走进大门,正面教授楼的气势完全推翻了我们在门外时对它的感触。这是一栋外观近乎完全西式气势的建筑。一连拱券柱廊是古罗马时期引认为荣的建筑特征。这种多种建筑气势混同却又统一于一种形式的气势,被称作“折中主义”。它没有固定的气势,博采众长,讲究比例衡量的推敲,沉浸于“纯形式”的美。

作为新式的学校,它分歧于早期的私塾和书院。是以在气势上,增添了西式建筑的元素。鄙人灌村大片的传统的新式建筑群中,它显得分外分歧。有人说灌溪学校的设计师参考了湖南第一师范的建筑式样。仅从气势上看,两者的确有诸多相似之处。

灌溪学校的存在,让下灌村成为一个具有完整的村庄建筑史意义的样本。

隐没鄙人灌村大片的混同建筑中的,还有一栋西式的小洋楼。做了拱券的两层正厅门,尖翘装饰顶,却照样粉墙黛瓦的中式色彩搭配。同业的老村支书笑着跟我说这是昔时某位大户人家为娶来的姨太太盖的。这位姨太太想必应该是对照倾向于新式的审美。

建筑固然新潮,思惟却还停留在一夫多妾的旧时代。如许的提高,似乎意义不大。

比拟于私人建筑,民众建筑似乎更轻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雷同于下灌村这种折中主义气势的建筑,我们在加倍偏远的宁远宁靖镇城盘岭村也见到一栋。这是一栋身份复杂的建筑,它最初应该是新式私塾,后来则酿成了乡当局办公楼。如今的它,被荒弃在村边的稻田中,看起来有点伶仃。它有着西式的外观,里面则布满了中式的元素,构造是山墙搁檩的砖木形式。其实它应该被更好地珍爱,究竟,它也记录下来一个时代的建筑气势变迁。

宁远湾井镇久安背村

翰林祠与欧陆风情组成的奇幻空间

8月13日,宁远冷水镇骆家村。古村子考查已临近尾声。在看过木雕工艺极为繁复精彩的古戏台后,我们一群人沿着祠堂前的水泥路往村里走去。除了骆氏祠堂,路边的老建筑多有些残败。新砌的三层衡宇随意地漫衍在道路两侧。几分钟后,我们看到一座全轻钢构造的衡宇半制品在骄阳下反射着强烈的毫光。它强烈的框架感与周边的传统建筑翰林祠形成强烈对比。

这是我们此次考查中所见到的手艺年月跨度最大的建筑。

宁远湾井镇久安背村的建筑气势同样混同。实用主义的方盒子与仿欧式的建筑随处可见。

这些实用主义的建筑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月,那时候,外出打工的人们方才起头收入增加,却又不足以修葺更为豪奢的衡宇。于是就选择了最为简洁实用的体式:建筑一个砖混构造的方盒子建筑。墙体红砖外露,不做装饰。有钱的则贴上了其时看来很新潮的瓷砖。

即使是如许的建筑,也足以在村里傲视那些老房子住户了。究竟盖楼对于谁人时期的村民而言,是一件足可炫耀的事情。楼房,成了其时的第一追求。砖木构造的传统建筑是以被人们甩掉。

从实用主义角度讲,砖混构造的楼房切实住起来加倍舒适。

近几十年来混凝土材料的大量使用。人们此后起头能够住更高更宽敞的楼房,设计采光面积更大的窗,拥有能够晾晒的楼顶..。混凝地盘位如斯主要,以至于有人专门为它造了一个新字。1953年,有名构造学家蔡方荫传授因为嫌“混凝土”三个字在教授时写起来实在太麻烦,于是就造出了一个全新的汉字“砼”。意思为“人工石”。1985年6月7日,中国文字改造..正式核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这是建筑学界首次介入汉字的新造。而混凝土激发的手艺革命极大地影响了村庄建筑的成长。

然而,手艺的提高并不克掩盖文化审美的断裂。实用主义风潮事后,人人有了更多的钱去装饰新修的衡宇,这个时期的气势,起头变得加倍杂沓。对于欧式建筑的盲目模拟,成为一种风尚,至今都没有停歇的迹象。

这种风气的前导应该并不在村庄,城市应该才是最初的泉源。在皮相打工的村民,看到城市中那些被衬着得金碧绚烂的仿欧式建筑,很轻易就去模拟。但真正的欧式建筑耗资伟大,人人也只能去建筑市场找一些欧式的构件,装饰在本身的衡宇上。这些构件相当廉价,一块硕大的浮雕,也才一二百元。

如许的建筑不光仅是在久安背村,根基上我们所到的每一个村子,都能够看到如许气势的衡宇。它让我们的村子风貌变得奇异而杂沓。我们很担心那栋轻钢别墅修出来生怕也会是四处泛滥的“欧陆风情”。手艺提高值得欣喜,前提是要有充沛好的审美情趣。

纯净的传统建筑,无论中西,都被人们所热爱。它们与天然空间相协调的建筑色彩、严整的建筑款式、细腻讲究的镌刻工艺,再配以色彩艳丽的装饰图案,组成了建筑美学的存在。然而,这种美不该该被粗拙地模拟和混搭,折中主义与不正经之间,也只隔了一层墙纸。

“中而不古,新而不洋”,建筑学家梁思成似乎对这种现象早就有预见和应对思路。

撰文/潇湘晨报记者常立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