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略论中西医医生的学习精神

2020-02-29 18:25:05 暂无 阅读:1501 评论:0

我所认识的不同职业的人中,做医生是最苦的,不论是中医西医的医生,基本上就有三件事:医院管病人接诊,家里学习或者不断的考试、被要求参加各种学会去继续教育。

因此,看到医生朋友们闲下来是很难的,这种紧张的氛围造就了医生从大学培养开始就是一个学习的物体,需要不断的学习。为了学好医生,所有的课程加起来有两米多高,这是网上的图片,实际上也真是这样。而这还是不论中医和西医的区别的,西医学习 任务也很重要单纯传统的三理一剖到现在的各种学问,培养一名西医临床医师也是要费不少的功夫;对于中医来讲,难度也大,一方面古代的书不少,四大经典真要读起来,没有文学功底还真看不懂,这方面现在被分化的越来越细,中医也开始模仿西医学开始分科,有些人就只看一种病,比如消化科的,或者心血管科的,很多方子用不上。另一方面中医现在也主动的学习现代医学知识,这方面看似学了一部分,实际上基本上都学了,而学习的深浅不同,有人说达到了西医学教育的水平,这话不假。这就如我准备医师资格证考试的那时间,我是看中了中医的资料、再看中西医的资料、再看西医临床学的资料,觉得学习就是大海,你越看的多,你就越觉得什么也不会。看了很多的书,经历了多年的学习锻炼,但是很多知识还是掌握不住,记着忘着,这是通用的模式。

略论中西医医生的学习精神

我有给学生讲授着一门《肥胖病学》课程,据了解目前全国仅此一门,仅此一个学校开课。肥胖本质是能量超标代谢失衡,而脂肪堆积,因此但就脂肪的代谢就是一个大的学问,如果认真的讲起来,每一步都很有意思。要是讲清楚,那就要从外到内的跳跃,层层剥开。但更深奥的还有能量的代谢,脂肪如何分解,如何变为能量,能量如果转化从体外能量变成人体的脂肪堆积起立,这样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这是生物化学的重要内容,中西医结合的专业是必修的课程,也是很多学生的拦路虎。我们日常可能不会关注于糖蛋白质脂肪在体内的代谢,只是简单的理解一个过程,知道吃进去的食物比如糖要转化为能量或者最终代谢为废物排出体外。这样过程显然不是医学,当真正的去研究糖的代谢的时候,是很复杂的,这样一种简单的食物从口而入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是那么的复杂。

而这个学问很重要,涉及到今后作为医生怎么给病人作指导,如何的补充液体、补充能量、如何的使用胰岛素、如何的服用药物,这样的知识是很基础的医学知识,所以要求医生学会。

顺着这样的道路去学习西医学,会发现每一步有着一定的逻辑,读大学最喜欢看的就是内科说上讲的,此病发病机理不明确,这赫然的写在书上的很多,基本上西医内科学的很多病都是这样写的,不明原因的疾病也形成了一种学问,一边探索一边学习,这就如新冠肺炎的认识一样,人们也是边实践边学习,从最初的认识到目前,认识越来越多,甚至与一开始的认识大相径庭,但是西医学的逻辑就是这样,有多少写多少,是探索的还是确定的,都可以写出来,这就是学问,而每一个问题都可以继续的去探索。这样的学习精神,就会导致医生不断的学习。

略论中西医医生的学习精神

学习一方面是基础的积累,这方面需要大量的基础课程的积累,还需要大量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这是从事西医学必然的要求。比如过去影像检查只有x光黑白超声,后来很多,这样的知识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对于医生来讲知识的更新速度之快是令人咂舌的。但就这次疫情发生后对于治疗方案的确定,中间推荐的抗病毒药物的更新速度,也是出人意料。这是西方医学的特点,变化很快,各种指标都要去掌握,我大学的西医学老师掌握的很好,很多指标都是脱口而出,所以那个时候也有不少的医生记不住,就在桌子下边压上玻璃板,下边放上纸片,记住高血压的分级、糖尿病额数值,诸如此类,而现在这个进度更加的快。但就内分泌科的技术,涉及检查检验就多了很多,常规的甲状腺病,要查甲状腺功能,这就有三项五项七项的分别,而检查超声中间的描述和过去也不一样,清晰度精确度增加,因此作为医生时刻要不断的学习,过去的老师上学可能连CT都没见过,后来就要学习起来;这样的技术更新、检查更新对于临床医生就是挑战,不然就跟不上时代。

所以西医临床医师经常的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不断的去学习指南,都是日常的工作了。对于医生来讲,都是累的,不少的人抨击中西医学,实际上这都是刻苦学习的结果,国家培养一名医生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医生绝对是人才的代名词。

相比较来讲,中医的学习方式和西医学并不相同,但是因为教育模式和临床模式的改变,中医师的培养也逐步的走上了西医学学习的模式,大量的课程,我读大学的时候内科学是老版本,只有三百多页,后来快毕业时候来了本西医外科学,六百多页,吓得一阵阵,而再看其他的课程都是厚实的教材,本来以为这只是西医学特征,教材厚实,后来中医也成了这个样子,教材变得越来越厚,知识点越来越多,有些形成共识的有不能形成共识的,在一种病会出现不同的教材,如感冒就会出现在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等教材中,实际上看过了又学了好多遍,很多人还是不能够摸清楚感冒究竟怎么个治法,这种大量分解的模式和教材编写体制让学生的培养变得压力巨大,更意外的是教材的学习和使用并不同步,比如我考试的时候国家用的六版教材,但是研究生考试和执业医师考试用的是五版教材,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一个不一样的指挥棒必须指导学生要前后学会好几套教材,而教材中间的认识不同,打架是常有的。比如我们学习时候的汤头歌诀都是原来的汤头,背起来逐步的熟悉了,好歹记上了一些方子,但是再反过来给新的一代学生上课的时候发现方剂学也做了很大修改,方子还是仲景的方子,汤头歌诀变了,这再学起来就和过去的感觉不一样了。

略论中西医医生的学习精神

所以中医学教材也走向了善变的环节,大家喜欢有事没事的把教材拉出来重新洗一下牌,重新洗一下的好处就是主编的变化,然后换成新的一批编著者,新教材编写的模式和老教材不同,换汤也换药的有,换汤不换药的有,这样的教学模式逐渐的显露出一些弊端,适合考试,不适合看病。由此就形成了复古的热潮,近些年来很多过去大学学习的人,开始了对经典的学习,我这样的也是经常的挑灯夜战,看着古代的书,经典的书,突然也是茅塞顿开,中医学的教育有自己的规律,需要有中医学的理论做支持,然后关键是看病,通过看病认识到疾病、病人的变化,再反过头来看书,这样对于中医的理论认识就有了深刻的记忆。

因此,现在的中医如果想做好临床需要学习不少的学问,中医的课程、现代的中医教材、古代的中医教材以及现代西医学的课程,这是不可避免的医学知识。这份压力可想而知了。

这样对于中医医生、西医医生的学习都是基本的日常工作,已经变为医生的一部分,如果你有医生朋友,忙是必然的,如果有个聚会有医生朋友出面,那是已经经历了多少个倒班才有的机会,这个时候应该让医生朋友轻松一些,不能上来再问疾病的情况。而如果遇事约不到医生朋友,也是正常,很多时候连他的孩子家人也是约不上的。这就是医生的学习精神,每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每一种职业都有其不同的特色,对于医生,一个极其辛苦的专业,还是要多些包容。做医生容易,做好医生难,做人人都满意的医生更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