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迎中秋”世界各地传统糕点荟萃

2019-09-13 13:22:01 暂无 阅读:1621 评论:0
“迎中秋”世界各地传统糕点荟萃

这是8月30日在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知名马卡龙品牌皮埃尔·埃尔姆门店拍摄的礼盒装马卡龙。

9月13日,中国将迎来传统佳节——中秋节。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传统糕点,久负盛名,备受人们喜爱。那么世界上的其他区域是否也有本身奇特的传统糕点,让人食之难忘呢?谜底是一定的。

马卡龙(Macaron)是源自法国的浪漫甜点,又称杏仁小圆饼、轨范小圆饼,是一种用卵白、杏仁粉、白砂糖和糖霜建造,并夹有水果酱或奶油的轨范甜点,口感雄厚,外脆内柔,外观花团锦簇,细腻小巧。马卡龙汗青上曾是贵族食物,是奢华的象征。但跟着汗青的成长,马卡龙逐渐进入平常公民家,以其缤纷的色彩、清爽细腻的口感和小巧玲珑的造型博得人们的喜爱。马卡龙条理感分明,咬一口,首先尝到的是很薄但酥脆的外壳,接着是又软又绵密的内层。和奶油的质感分歧,杏仁饼的韧劲将馅料撑起,又给软腻的馅料增加了嚼劲。一枚完美的马卡龙,外观圆滑,无坑疤,在灯光照射下泛着淡淡光泽,饼身下缘还会显现一圈时兴的蕾丝裙边。现在,马卡龙作为轨范甜点当之无愧的代表,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青睐,法国面包店、超市少不了马卡龙的身影,拉迪雷(Laduree)、皮埃尔·埃尔姆(Pierre Herme)等知名马卡龙甜品店常年熙熙攘攘,吸引着慕名而来的人们把“轨范浪漫”带回家。

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迎中秋”世界各地传统糕点荟萃

这是8月30日在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拍摄的知名马卡龙品牌皮埃尔·埃尔姆门店。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迎中秋”世界各地传统糕点荟萃

这是8月26日在新加坡“松园”糕点店拍摄的班兰蛋糕。班兰蛋糕是一种奇特的新加坡蛋糕。其做法是在西方雪纺蛋糕做法的根蒂上到场东南亚的香料班兰叶,从而调制出奇特的口感。班兰蛋糕制品颜色为淡黄绿色,质地柔软,口感甜美,适合搭配咖啡享用。新华社发(邓智炜 摄)

“迎中秋”世界各地传统糕点荟萃

这是8月24日在新加坡“松园”糕点店拍摄的班兰蛋糕。新华社发(邓智炜 摄)

“迎中秋”世界各地传统糕点荟萃

这是9月2日在芬兰东部南卡累利阿区域的莱米市拍摄的烤好的卡累利阿派。卡累利阿派是典型的芬兰传统食物,大到高档商场、饭铺,小到路边咖啡店和食品摊都有售卖。卡累利阿派的传统建造方式是用黑麦和小麦面粉夹杂做成面饼,涂上米粥放入烤炉烘烤,最后淋上黄油水或牛奶水晾干。跟着社会成长,卡累利阿派衍生出好多新样式,但传统建造方式获得了珍爱和传承。新华社发(马蒂·马蒂凯宁摄)

“迎中秋”世界各地传统糕点荟萃

9月2日,在芬兰东部南卡累利阿区域的莱米市,面点师皮尔科·伦苏向面板上撒面粉。新华社发(马蒂·马蒂凯宁摄)

“迎中秋”世界各地传统糕点荟萃

这是8月23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的一家餐厅拍摄的一块经典口味的提拉米苏。提拉米苏是意大利传统甜品,且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经典的意式提拉米苏由马斯卡彭奶酪、手指饼干、蛋黄、咖啡、可可粉等原料制成。浸泡过咖啡的手指饼与奶酪糊互相叠加,最上层撒上咖啡粉,再洒上一些碎巧克力;挖一勺送进口中,奶酪的丰盈细滑与湿润的手指饼干的颗粒感夹杂在一路,甜的滋味刚一涌出便由咖啡的吃力来均衡,即使正餐吃了再多的意大利面也无法拒绝如许一道厚味的甜品。除了经典口味,高兴果口味,各式水果口味的提拉米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迎接。新华社记者 程婷婷 摄

“迎中秋”世界各地传统糕点荟萃

新8月23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的一家餐厅,两名旅客在售卖提拉米苏的商号中享受落拓时光。新华社记者 程婷婷 摄

“迎中秋”世界各地传统糕点荟萃

9月1日,顾客在泰国曼谷有名的“九姐妹甜点”店遴选传统泰式甜点。说到甜,泰国人绝对是甜味的忠厚拥护者。泰国文化中,..或金色寄意着祥瑞富贵,而“黄金三宝”——蛋黄花、蛋黄球和甜蛋丝恰是泰国最具传统文化色彩的甜品。这几款甜品都由蛋黄、糖浆和面粉建造而成,通俗集市上就有卖,也是重大节庆典礼上的必备甜品。新华社记者 张可任 摄

“迎中秋”世界各地传统糕点荟萃

9月1日,顾客在泰国曼谷有名的“九姐妹甜点”店遴选传统泰式甜点。新华社记者 张可任 摄

“迎中秋”世界各地传统糕点荟萃

这是8月25日在黎巴嫩南部城市赛达一家甜品店拍摄的“玛阿穆勒”。“玛阿穆勒”是多个..国度的一种传统糕点。要建造“玛阿穆勒”,首先要在面粉中到场黄油、酵母、糖等调味剂揉制、发酵;厥后,再将面团分成小块,在个中塞入高兴果、核桃仁、椰枣等各式果干作为馅料;最后使用模具将小块面团压制成型,放入烤箱烤制。每逢节庆,本地糕点商号会稀奇建造“玛阿穆勒”等糕点供客人选购,有些家庭也会克己这种糕点。每当亲朋石友互相拜望时,主人家便会拿出预备好的“玛阿穆勒”,和客人一路享用,闲话家常,共叙友谊。新华社发(比拉尔·贾维希摄)

责编:张朝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