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美食记忆:你还记得童年餐桌上,这道“美美菜”吗?

2019-11-18 21:32:05 暂无 阅读:693 评论:0

不知是谁在楼下小区的空地上种了一片苋菜,红绿相间的叶子,齐齐整整很是好看。小时候最喜欢用紫红色的苋菜汤汁拌饭吃,米粒被染成浅粉色,一顿普通的家常便饭,也因此多了一点情趣。因此苋菜被儿时的我称为“美美菜”。

美食记忆:你还记得童年餐桌上,这道“美美菜”吗?

其实苋菜的古老超乎想象。在甲骨文中就有“苋”这个字了。汉朝古籍《尔雅》中,也有“蒉(kuài),赤苋”的解释。可见,红苋菜在当时就被人们所认识。

苋菜的种类很多,古人将它划分为六大类,包括至今没有“扶正”的野菜马齿苋和用于观赏的五色苋。如今,我们说的苋菜一般就是指白苋和红苋。

白苋也叫绿苋,叶片细小圆阔。上个月去上海,在本帮菜餐厅点了道“草头圈子”。服务员小妹撇撇嘴:现在不是吃草头的季节,太老啦,可以换成米西。“米西是啥?”服务员解释了半天我还是懵着。等上桌一尝:菜味浓,有点滑溜溜的,这不就是苋菜嘛。“米苋”是苋菜的别称,大概因为上海话的“米苋”跟“米西”发音相似,菜单上便如此简化的称呼了。

美食记忆:你还记得童年餐桌上,这道“美美菜”吗?

作为一个古老的物种,苋菜有诸多称呼。米苋、蔊(hàn)菜、天仙米、雁来红等等,说的都是红、绿苋菜。云南的“小米菜”也是苋菜的一种,但跟我之前见过的红苋菜不太一样,叶片和根茎的紫色似乎更多。焯水之后,打个蘸水就能直接吃,味道倒没觉得有什么不同。

南方比北方更常吃苋菜,最普遍的称呼是“蔊菜”。湖北、安徽、江西一带都是这个叫法,据说是依照方言发音而定的。《本草纲目》就有记载:蔊菜生南地,田园中小炒也。

兴许是因为红苋菜的颜色讨喜,人气也比绿苋菜高得多,就连古人的诗词都对红苋赞咏更多。陆游写的《秋日杂咏》中有:“红苋如丹照眼明,卧开石竹乱纵横”;王安石的《竹窗》中有:“竹窗红苋两三根,山色遥供水际门”。而白苋一直被当作清贫、廉洁的象征。大概因为苋菜是野菜出身,对生长环境不怎么挑剔,只要给条“野路子”,便能不管不顾的长起来。

美食记忆:你还记得童年餐桌上,这道“美美菜”吗?

红苋菜的魅力,连张爱玲这样的美食家也没抵挡住。她在书里回忆跟母亲在上海同住的那段时间,常去舅舅家吃饭,而母亲总会带上一份清炒苋菜:

“苋菜上市的季节,我总是捧一碗乌油油紫红夹墨绿丝的苋菜,里面一颗颗肥白的蒜瓣染成浅粉红。在天光下过街,像捧着一盆常见的不知名的西洋盆栽,小粉红花,斑斑点点暗红苔绿相同的锯齿边大尖叶子,朱翠离披,不过这花不香,没有热呼呼的苋菜香。”

野菜大多属寒性,苋菜也不例外。清代有部《随息居饮食谱》,是著名的食疗书,说苋菜“补气清热明目,滑胎,利大小肠”。所以孕妇不宜吃,而火气旺盛的人,夏天可以多吃些苋菜。红苋菜到底有没有补血的功效,也经常被人质疑。补血不是因为苋菜的汤汁是红色的,而是因为含有比菠菜更高的铁和钙质,且因为不含草酸,所以营养更好吸收。

美食记忆:你还记得童年餐桌上,这道“美美菜”吗?

书里还提到了苋菜的做法,拌、蒸、汤、炒、烩皆可。炒苋菜最常见,张爱玲用一句话就简明扼要的说明了做法:“炒苋菜没蒜,简直不值一炒”。

袁枚的《随园食单》是公认的吃货笔记,其中有一条关于苋菜做法的记录,令我颇为困惑:“苋须细摘嫩尖,干炒,加虾米或虾仁,更佳”。这本身没毛病,但最后还有四个字:不可见汤。

怎么不可见汤呢,苋菜就要有汤汤水水才好吃。湖南馆子大多有一道上汤苋菜,用的就是“烩”的做法。若有皮蛋加持,味道自然更加鲜美。长沙有句老话:六月苋菜当线鸡。“线鸡”即..过的骟鸡。夏天的嫩苋菜加点汤水焖,也可匹敌线鸡的鲜美。而且苋菜滑溜的口感宜软不宜硬,多焖一小会儿,菜的清甜才可充分析出,送饭吃更加可口。

美食记忆:你还记得童年餐桌上,这道“美美菜”吗?

不知道是袁枚不喜欢汤苋菜,还是当时对苋菜的认知有局限。一个多世纪之后,清代的翰林学士薛宝辰才给苋菜平了反。他晚年信佛吃素,对各种蔬食颇有心得。《素食说略》中有明确记载:“苋菜有红、绿两种,以香油炒过,加高汤煨之”。这大概算是早些版本的“上汤苋菜”吧。

苋菜“须细摘嫩尖”。但凡老一点,就根本没法下嘴。可这种菜偏偏长得快,一个不留神叶子就长成了巴掌大,像我家小区楼下的那副模样,基本也就只能用来欣赏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