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想象未来在火星上生活

2020-02-24 12:07:45 暂无 阅读:1875 评论:0

今天,一场名为“火星移民(Moving to Mars)”的展览将会在伦敦设计博物馆(The Design Museum)落下帷幕。展览自2019年10月18日开幕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这个展览是“迈向未来的一次激动人心的飞跃”。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想象未来在火星上生活

一、设计博物馆对于火星生活的想象

此次展览是为了纪念人类成功登月50周年而策划的,展览共分为五个部分:火星想象、航行、生存、火星的未来和降临地球,涵盖了从能够在七个月的火星航行中保护宇航员安全的新型宇航服的设计,到可以在火星上生活的充气舱设计,以及农业和服装的相关设计。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想象未来在火星上生活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想象未来在火星上生活

展览展出了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欧洲航天局(ESA)和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所研发太空装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3D打印火星栖息地挑战获奖者AI SpaceFactory作品、英国福斯特建筑事务所(Foster+Partners)开发用于建设的机器人、第一个可持续的火星城市设计方案、第一件为火星表面设计的宇航服在内的近200件物品。另外,展览中还展出了已故美籍法国工业设计师雷蒙德·洛伊(Raymond Loewy)的装备档案,以及已故艺术家切斯利·博内斯泰尔(Chesley Bonestell)受美国太空计划启发而创作的绘画作品。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想象未来在火星上生活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想象未来在火星上生活

伦敦时尚品牌Raeburn推出了2020春夏“新地平线(New Horizon)”系列,其中包括对美国宇航局设计用于太空探索的轻质绝缘材料、太阳能隔热毯和降落伞的回收、再利用与再生产。该系列的灵感来源于与火星有关的“修修补补法”(make-do-and-mend),以应对行星上出现的资源短缺问题。法国香水师尼古拉斯·博内维尔(Nicolas Bonneville)还根据美国宇航局对火星的描述开发了一款香水,使展览充满了类似火山内部的淡淡气味。展览还将推出两个多感官装置,让参观者在哈塞尔工作室(Hassell Studio)设计的大型栖息地空间“火星之家”里体验这颗红色星球上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想象未来在火星上生活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想象未来在火星上生活

“作为一家对未来感兴趣的新兴博物馆,我们热衷于探索太空设计如何更好地帮助我们为地球而设计。”设计博物馆首席策展人贾斯汀·麦吉克(Justin McGuirk)说。展览“火星移民”将人类未来在火星上生活的一些细节进行了可视化,这些物都是基于人们地球生活的“衣食住行”而选择的。展览虽然有着浓郁的想象意味,但是还是在“物”与“人”的对应关系中让观众看到了未来外星生活的可能性,人类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思考与实践。

展览还为孩子们布置了任务,启发父母与孩子一起带着问题参观展览。例如网站上给出了“欧洲航天局宇航员蒂姆·皮克(Tim Peake)需要你为机组人员设计一个吃饭的地方”这样的问题,博物馆还设计了一个包含六个问题的彩色问卷供孩子们使用。在本周,博物馆每天下午都会举办名为“火星花园”(Martian Garden)的公教活动,邀请一家人创建一个真人大小的火星花园,并设计在太空中的食品包装。这个活动会让孩子们思考人类将如何在另一种完全不同于地球的环境中种粮食,这将带来什么挑战等等。简单的手工实践将会更加直观地帮助下一代思考零浪费、清洁能源等话题,对于培养他们可持续的环保生活理念起到了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想象未来在火星上生活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想象未来在火星上生活

二、设计博物馆如何引发人们的讨论

展览中陈列的欧美航天局研发设备提醒人们去火星不仅仅是一个想象。2019年4月2日美国航天局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就已经确认,美国计划在2033年将宇航员送上火星,并在火星上生存2年。而早在2016年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也公开宣布了他要将人们运往火星的计划,并且还提出了一个建立可持续社区的计划。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想象未来在火星上生活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想象未来在火星上生活

但是,即使人类完全可以在火星上生活,那么人类有权利殖民另一个星球吗?而为了让展览“火星移民”更加具有当下的意义,设计博物馆选择了“宇宙”(Cosmic)作为驻馆设计师项目2019年度的主题。该主题旨在讨论地球内外生命的伦理、焦虑和人类文化问题、鼓励设计师向公众更好地诠释这一主题。这个主题展览将于2020年5月10日结束。两个展览的推出让“火星”这一主题得到了升华,而博物馆之于社会的使命和价值也得到了彰显。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想象未来在火星上生活

“驻馆设计师”计划是设计博物馆功能拓展的核心之一,旨在支持来自任何学科的新锐设计师通过跳出惯性思维、探索新的设计方式。2019年度驻馆设计师项目展览设想了人类在火星表面如何活动,并以此发起一场人类对其他星球殖民的讨论。四位设计师通过八个月的时间分别探索了四个新的设计项目,颇具实验性的意义。

就读于皇家艺术学院信息体验设计硕士项目的马勒·乌里韦·福雷(Mále Uribe forés)的设计研究项目“盐的想象”,基于她在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的研究——将盐视为一种建筑材料并加以应用。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像火星表面的地方,马勒经过10天的在地研究开发出了一种由1000多块三角形瓷砖组成的建筑表面材料。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想象未来在火星上生活

拥有中央圣马丁斯硕士学位与时装设计背景的玛尔塔·吉拉特(Marta Giralt)与剑桥大学石墨烯中心(Graphene Centre)的科学家进行合作,探索由石墨烯制成的例如更可靠、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板以及由新型透气和储热纺织品制成的训练器等5种物品。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想象未来在火星上生活

在荷兰埃因霍芬设计学院取得社会设计硕士学位的罗伯特·约翰逊(Robert Johnson)在他的“脂肪经济”(Fatconomy)理论中,通过重新思考伦敦各地商业性厨房垃圾处理系统,探索脂肪作为一种新的可持续材料。他从外卖店中获得了灵感后,在展览中戏剧性地展示了一堵墙,里面有来自伦敦各地餐馆和外卖的脂肪样本,以及用这些特定脂肪创造出的围裙、鳄鱼鞋、电缆领带和包装材料。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想象未来在火星上生活

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具有建筑学背景的丝荻拉娜·明科奥夫斯卡(Stilana Minkovska)通过反思自己在产房中的经历设计了由三把椅子组成的“Ultima Thule”项目,为母婴分娩期间的环境进行了新的设计。“Silla分娩椅”允许妇女在分娩的过程中攀爬、下蹲和倾斜。“分娩凳子”鼓励助产士或选定的伴侣坐在后面作为支撑;“安慰躺椅”作为一个可以让母亲在私密的空间中进行分娩、剖腹产、流产或流产后恢复。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想象未来在火星上生活

这四个前瞻性的实践都表明了,设计师的任务不再仅是提供功能性的解决方案,而是要挑战、质疑和激发。

三、作为通向人类未来的博物馆

伦敦设计博物馆举办的两个围绕“火星”主题的展览,无疑既做到了让观众了解欧美航天局为人类探索太空所作出的努力与想象,还通过设计师的案例研究引入了对于“人类是否可以殖民外星”这一命题的伦理探讨。而对于这一话题,欧美早就诞生了大量的小说、电影、游戏和科技竞赛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讨。设计博物馆从“为太空所进行的设计”这一与博物馆主题相关的角度出发,组织了大量的物品来见证人们所做的努力,借助展览的形式将观众与多个太空领域的研究在展厅中进行了“超级链接”。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想象未来在火星上生活

那么,博物馆举办这样的一种具有想象意味,与社会生活距离如此之远的展览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目前对探索外太空消耗了难以估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的何在?正如在1970年,远在赞比亚的修女玛丽·尤肯达(Mary Jucunda)给美国空航天局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科学部副主管恩斯特·斯图林格(Ernst Stuhlinger)博士写了一封信,询问他为什么目前地球上还有大量的儿童尚未实现温饱,他怎么能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呢?后来恩斯特博士的回信随后由美国空航天局以《为什么要探索宇宙》为标题发表,文中提到了这项研究的目的会涉及到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刺激现有科技发展和获得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项目的目的“不仅因为我们将应用所有新的技术和科学知识来改善目前的生活,而且还会引导我们对地球、对生命和对人类的更深层次的欣赏。”笔者认为这段话就是对展览意义的完美注解。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想象未来在火星上生活

一个富有使命感的博物馆应该关注人类的过去、当下和未来。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文明、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博物馆形态;有什么样的思想、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原创展览。早在2013年,位于柏林的世界文化宫联合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策划了一系列围绕“人类纪(Anthropocene)”相关的活动,让这个来自于地质学和气象学的术语进入了文化、艺术、政治等社会各领域并引发激烈的探讨与争论。“人类纪”的概念认为从1784年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人类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全球地形和地球进化的地质力量。因此,伦敦设计博物馆的“火星移民”展览与年度设计师驻馆计划“宇宙”,也略带有一些试图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来探讨行星空间的问题。

四、中国航天主题的相关展览

反观国内,古代的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神话,给中国留下了一笔关于探索天际的、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文化遗产。而中国从2004年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我们目前航天类型的展览主要是为了展现国家航天科技发展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与传播航天技术对国计民生的转化作用。例如中华航天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主要展示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实物及模型、运载火箭发动机系列模型和返回式卫星回收舱等实物、图片资料。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想象未来在火星上生活

2014年初,中国科学技术馆举办了“中国梦•科技梦—航天主题科普展览”,用“梦系飞天、逐梦苍穹、梦系神舟、撼天神箭、人在太空、惠及民众、追梦人、约会嫦娥”8个部分为线索,展示了以飞船实物为主的相关展品。到了2014中旬,以航天为主题的巡展已经策划完毕,在新疆地区伊宁市举办了“飞向太空—大型航天科普展”。在这次展览的宣传报道中特别提到了,展出一个内含7D影院的天宫一号1:1复制模型。观众在声、光、电等效果的作用下,原本高科技含量的精密航天器变成了一个可以给予感官刺激的梦幻娱乐设施。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想象未来在火星上生活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想象未来在火星上生活

201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筑梦太空——‘掌中苍穹’雕塑入藏暨航天文物展”,展览分为飞天梦圆、逐梦苍穹、再启新程三个部分,展出包括“掌中苍穹”雕塑在内的63件(套)国家博物馆馆藏航天文物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特别提供的10(套)件载人航天珍贵历史的见证物。此次展览不仅展出了具有“里程碑”式的实物反映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还展出了中国自主研制的航天笔与执行飞船发射任务时队员郑重签下的承诺卡等日常性的见证物,这一点很好地体现出了博物馆对于细节的收藏。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想象未来在火星上生活

2018年,“中国航天展•航天科普展”在云南昆明、广东深圳与山东烟台等地进行巡回展示。展览模式和组织上较2014年的相关类型展览来看改观不大。与此同时,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主办的“大国重器•航空航天展”也在全国进行巡展,则较为概括地分为了航天、航空、军事、航天体验项目等展区。中国的航天类巡展面对的主要观众都是青少年,这个探索未知主题的展览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展览也基本实现了“弘扬航天文化、凝聚中国梦想”的主题,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综合来看,我们难以将伦敦设计博物馆的策展理念引入中国,但是在展陈制作的审美上我们能发现一些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在巡展的制作上,粗糙的、低审美的、不加转化的、“珍宝柜”式的展览形式和内容,会对于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造成不良的影响。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想象未来在火星上生活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想象未来在火星上生活

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想象未来在火星上生活

五、结语

近来澳大利亚数月不熄的山火、北美地区封门的暴雪、传染病毒在中国的肆虐,以及过去发生的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全球极端气候,让我们更多地意识到人类在自然中频繁的活动而带来的灾难性影响。所以发达国家加速进入了太空的比拼,希望能够在其他星球中找到合适的定居点。而21世纪出生的儿童可能会第一次目睹人类登上火星的时刻,博物馆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成为制造精密设备的工厂,但是可以像伦敦设计博物馆一样,让人们可以从在火星这样不适宜居住的严酷环境中学到一些关乎于生命的知识,这可能会指导人们未来在地球上更好地生活。

我们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也要仰望天空。

作者:于奇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