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1979 年 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主体工程研制成功

2018-11-19 16:17:20 网络整理 阅读:92 评论:0

1979 年 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主体工程研制成功

洗尽 " 铅 " 华 汉字与时代接轨

有人说,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我们不应忘记这些人:仓颉创造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沉淀下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 让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王选把汉字带进了信息时代, 让中华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以王选为代表的我国科技工作者,为汉字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发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进入 20 世纪,随着电子计算机和光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西方率先结束了活字印刷,采用了 " 电子照排技术 ", 而中国仍沿用 " 以火熔铅,以铅铸字,以铅字排版,以铅版印刷 " 的铅排作业。70 年代,中国数量最多的工厂恐怕就是印刷厂了,约有 1 万家,大多是装备落后的小厂。

铅字印刷的基本工艺程序是:铸字、拣字(如果发现字库中没有的字, 则另行刻字)、排版、上机印刷、切割、装订。铅字印刷不仅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能耗巨大、效率低下、污染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当时铸字耗用的铅合金达 20 万吨,铜模 200 万副,价值人民币 60 亿元。更重要的是,铅字印刷的出版效率极低,一本普通图书从发稿到出版要一年左右。

1979 年 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主体工程研制成功

王选领导的团队 20 年磨一剑,终于使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在中国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以摧枯拉朽之势,掀起了中国印刷业 " 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 " 的印刷技术革命。他的发明,使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却被某些专家预言为 " 计算机时代掘墓人 " 的汉字,如鲤鱼一跃,跃过了计算机这道龙门,进入了风驰电掣的信息时代,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一跃 40 年 气概凌云的技术跨越

1974 年 8 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原四机部(电子工业部)、原一机部(机械工业部)、中国科学院、新华社、原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五家机构联合发起,设立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 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 ",简称 "748 工程 "。"748 工程 " 分为汉字精密照排系统、汉字情报检索系统、汉字远传通信系统三个子项目。1975 年,多年病休在家的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王选,从妻子(数学系教师)陈堃銶那里听说了这项工程,被其中 " 汉字精密照排系统 " 的价值和难度强烈吸引,开始自发进行研究。汉字精密照排指运用计算机和相关的光学、机械技术,对中文信息进行输入、编辑、排版、输出及印刷。研制这一系统的目标,就是用现代科技对我国传统而落后的印刷行业进行彻底改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