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大数据分析辅助服务”报价数千元到上万元,大数据+人工智能真能填对高考志愿?

2018-06-21 06:19:44 网络整理 阅读:121 评论:0

摘要:大数据要真正对填报志愿起到指导作用,“起码要积累三到五年以上”。

“大数据分析辅助服务”报价数千元到上万元,大数据+人工智能真能填对高考志愿?

2018年高考成绩发榜在即,许多考生家长面临难题:志愿怎么填?连日来,市场上涌现出不少“大数据分析辅助服务”,从承诺预测录取概率,到保证准确将今年的成绩排名换算后与往年比较,确定填报策略,报价数千元到上万元不等,最高甚至达到5万元。

天价大数据咨询服务靠谱吗?随着海量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拓展应用疆界,考试选拔和录取又会有怎样的未来?

技术上可行,条件有所欠缺

曾有人将大数据比作信息富矿,通过有效的提取方式,相较传统规模的数据研究,可能获得新的宝藏。比如,谷歌公司凭借对搜索数据的分析,成功预测2013年美国流感爆发;微软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处理,对奥斯卡金像奖作出“预言”,结果除“最佳导演”外,其余13项大奖全部命中。如今,大数据技术已进入金融、科研等领域。国内外均有企业通过分析社会人群对股票的关注热度,做出在证券市场的买卖决定,获得高额回报。

那么,当这一技术进入志愿填报分析领域,也能获得有价值的新信息吗?招考录取领域专家,,上海大学教授叶志明坦言,技术上是可行的,但今天大数据服务若真要进入市场,成为考生们填报志愿的参考依据,条件上仍有所欠缺。他认为,每年填报志愿前,有关考试管理部门及各高校,都会提供相当多的信息,其中涵盖往年各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招录计划数等,在充分“吃”透招录投档政策后,运用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等方式,或许可以在知分情况下,得出学生被某高校、某专业录取的概率。

“但要注意一点,在新高考大背景下,过去多年数据基础上的分析结果,是没有参考价值的。”叶志明说。例如,去年上海高考才开始“文理不分科”,今年延续这一模式。换句话说,仅有一年的积累,对于以海量数据为基础的大数据分析显然不够。即便可以作为参考,失误率可能会非常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