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刘禅乐不思蜀是千古笑柄?其实他装傻充愣是为韬晦自保

2019-12-13 03:41:13 暂无 阅读:1385 评论:0

蜀后主刘禅

刘禅乐不思蜀是千古笑柄?其实他装傻充愣是为韬晦自保

魏国灭蜀

公元263年,魏国司权臣马昭发动灭蜀战争。二十多万魏军兵分三路,在名将邓艾、钟会、诸葛绪的指挥下,各自分头向蜀国大举袭来。

魏军倾巢来犯 。蜀国大将军姜维闻警后率四万精兵扼守剑阁雄关,以逸待劳,准备迎击汹汹来犯之魏军。史载,剑阁雄关位于川、陕、甘三省交界处 。此地山形奇崛,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钟会率魏军主力十余万人遮天盖地般杀至剑阁,看到剑阁天险,虽只面对区区数万蜀军据险坚守,但想一举克之绝非易事。他明知剑阁雄关难以攻克,却也只能硬着头皮督军强攻,却屡攻不克,还白白折损了许多兵马 。魏军围攻难下,剑阁依旧坚如磐石,牢牢握于姜维之手 。钟会无奈,只好下令撤军扎营对峙。十数万魏军挤在山谷中进退维谷 。钟会进退两难,一筹莫展,加上运输困难,粮草不济,形势于魏非常不利。

偷渡阴平

另一员魏将邓艾乘姜维被钟会牵制, 趁隙率数万(一说只有数千)偏师偷偷绕过蜀国边境防守大军,出其不意偷袭阴平,得手后迅速挥师沿崎岖小路衔枚疾进七百余里,如神兵天降般突然杀至蜀国西北部战略要地江油。镇守江油的蜀将马邈猝不及防,见敌军突然兵临城下,以为大势已去,遂不战而降。邓艾偷袭阴平进击江油的消息传至成都,后主刘禅马上命行都护卫将军诸葛瞻率卫戍大军前出拒敌 。假若不出意料,邓艾的计谋将会破产。谁知诸葛瞻首鼠两端,一再贻误战机,他不听黄崇劝告,放弃涪关,退守绵竹,将战略主动权白白送给孤军深入的邓艾。绵竹一战,诸葛瞻部蜀军精锐尽失,数万御林军将士遗尸荒野。蜀行都护卫将军诸葛瞻、诸葛尚父子,尚书郎黄崇、张飞之孙、尚书张遵等要员悉数战殁。绵竹一失,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无险可守,门户洞开,蜀都危矣。

三国连环画

刘禅乐不思蜀是千古笑柄?其实他装傻充愣是为韬晦自保

不战而降

姜维在剑阁闻听绵竹已失,心知大事不妙 。剑阁虽然犹如铜浇铁铸,令钟会大军难以前进一步 。但如今邓艾袭占绵竹,自己腹背受敌,国都危若累卵,死守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姜维在剑阁坐卧不宁,各种不利消息接迭传来:有说怀帝(后主刘禅)决心坚守成都,与成都共存亡;也有说他放弃成都南逃至建宁;还有说后主率护军、嫔妃向东逃窜,准备到盟国东吴寻求庇护。姜维一日数惊,而且各种消息真假莫辨,他思虑再三,觉得坚守剑阁已无实际意义 。于是率部撤到巴西(今四川阆中)。这时,传来后主刘禅献城归降曹魏的坏消息。

原来,邓艾取得绵竹后并未犹疑,而是催军马不停蹄奔袭成都。面对城外突然出现的魏军,刘禅大为惶恐,他听从主降大臣谯周的意见,仓惶开城出降。至此,立国42年的蜀汉名实俱亡。

三国连环画

刘禅乐不思蜀是千古笑柄?其实他装傻充愣是为韬晦自保

乞降谜团

在巴西郡(今阆中)境内,姜维接到后主诏书,命令他率全军归降曹魏大将钟会。其实,当时的形式是:邓艾虽然来到成都平原,但已是人困马乏,后继无援,实属强弩之末 。只要相持几日,魏军必不战自乱。而蜀军在绵竹虽遭重创,但数万精锐主力尚在,周边战略要隘也大都没丢失,蜀汉半壁江山仍存。姜维智勇双全,军事经验丰富,而且蜀军将士乃保家卫国,战斗意志昂扬,人人俱怀必死之心,蜀汉民心、军心可用 。在外围,东吴援军已经启程溯江往西南而来,不日将至 。双方大可一战,鹿死谁手,亦未可知。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手中本钱尚在,成都城池坚固,刘禅却方寸大乱,他忙不迭竖起一片降旗,举国而降。刘禅轻率出降,不光姜维百思不得其解,就连早已做好打持久战思想准备的钟会、邓艾也始料未及。刘禅在蜀军主力基本完整之时跪地迎降 ,让钟会、邓艾几乎兵不血刃就占领蜀都,灭掉了蜀汉,不光当时之人觉得不可思议,至今仍是一个难解的谜团。

迫于无奈,姜维率军向钟会缴械投降 。钟会本与姜维亲善,待之甚厚。或许姜维有暂时蛰伏、他日寻机复国的念想 。然而,“三国归晋”实乃大势所趋,历史大潮难以逆转。姜维空怀其志,虽有心振作,亦是无力回天了。

三国连环画

刘禅乐不思蜀是千古笑柄?其实他装傻充愣是为韬晦自保

乐不思蜀

刘禅投降后, 魏元帝曹奂将他迁往洛阳,还封了他个有名无实的“安乐公” 。彼时的魏国,元帝曹焕早已被司马昭架空,形同傀儡,国之大权全掌于司马昭之手。一次宫中宴会,司马昭有意当着“安乐公”刘禅之面安排乐师、歌姬表演蜀风乐舞,刘禅的随从们闻蜀音思念故国, 心里难过,无不潸然泪下,唯独刘禅嬉笑如故,司马昭问其故,他涎皮厚脸的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在座的魏国诸臣无不相顾错愕,尴尬哂笑 。听到亡国之音,蜀汉臣虏人人怀怨含怒,只有刘阿斗胡吃海喝,吆喝叫好,似乎毫无忧国伤生、触景生情之凄切感。

《三国志》、《华阳国志》等正史中的刘禅并非如此不堪 。他的资质禀赋一般, 远不如乃父刘备,被史料评价为“资质平庸之君”。但在诸葛亮的尽心辅佐下,治国理政也未出现太大偏差。刘禅对诸葛亮敬若神明,基本言听计从,而且他内心似乎对诸葛亮从无猜忌,对于公道是非自有判断,在处理权臣的问题上并不固执己见,事后证明他的决断大体是正确的。南朝史家裴松之对刘禅评价颇高,在其著作中点赞他道:“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也”!意思是刘禅乃贤德 之君,几乎无人能及。

刘禅乐不思蜀是千古笑柄?其实他装傻充愣是为韬晦自保

三国连环画

韬晦保命

诸葛亮死后,刘禅如失肱骨, 如丧考妣,从此表现得和以前大相径庭,好似两个人一样。刘禅在演义小说中有个诨名:阿斗 。可见其人在民间认知中是个只知嘻游玩乐、不理政事、昏聩庸碌、“烂泥扶不上墙”的角色。关于他失国后“乐不思蜀”的故事,一直以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他浑浑噩噩,耽于享乐,玩物丧志,不知亡国之恨,因此“乐不思蜀”。还有一种说法:刘禅大智若愚, 假装沉溺于感官享乐,假装胸无大志,不过是为迷惑阴鹫戾狠的司马昭,并以此自保。《魏晋春秋》、《三国志集解》等古文献中有如下记载:“刘禅之对司马昭,未为失策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闻也......左右虽笑,不知禅之免死,正以是矣”。或许刘禅心里清楚,自己无勾践“卧薪尝胆”之能,恢复蜀汉基本无望, 那么就保住性命,苟且偷生吧。

刘禅靠装傻装痴躲过一劫,也算安乐。最后他于公元271年病死洛阳,也算寿终正寝。

三国连环画

刘禅乐不思蜀是千古笑柄?其实他装傻充愣是为韬晦自保

毁誉参半

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历史上,胜利者对失败者的猜忌,失败者对胜利者卑躬曲膝的故事不绝如缕 。失势者为保全性命,或韬光养晦,或奴颜媚骨,或只是一时权宜之计,抑或是贪生怕死 。然而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对此倒也难以苛求。比如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光义兄弟和南唐后主李煜的故事,就因李煜的一首词中流露出心怀故国之意而惹来杀身之祸,被赵光义处死。中国人讲究君权神授,皇帝自诩为天子,一旦他失去至高无上的权力,上天赋予他身上的神权就会为他引来塌天巨祸,必被胜者除之而后快。

而蜀后主刘禅则因为自己的机警而逃过了一场残酷屠戮 。对历史与他人来说,这或许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笑柄,而对他自己来说,则侥幸逃过一场浩劫,这世间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此间乐,不思蜀”,这出带有一丝黑色幽默的“人间喜剧”,因刘禅不露痕迹的精彩演绎而脍炙人口 。或以讹传讹,阿斗刘禅被后世的演义小说弄得灰头土脸,他也因此成了麻木不仁、苟且偷安、混吃等死的代名词。历史上真实的刘禅究竟是何模样?是真傻还是装傻?是善于韬晦之策还是天性资质愚钝 ?因年深日久,史料缺乏,早已失去考证的价值、意义 。个中是非曲直、善恶真伪,不过为后世之人在茶余饭后平添一些谈资罢了。

三国连环画

刘禅乐不思蜀是千古笑柄?其实他装傻充愣是为韬晦自保

#刘禅#钟会#姜维

三国连环画

不战而降

姜维在剑阁闻听绵竹已失,心知大事不妙 。剑阁虽然犹如铜浇铁铸,令钟会大军难以前进一步 。但如今邓艾袭占绵竹,自己腹背受敌,国都危若累卵,死守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姜维在剑阁坐卧不宁,各种不利消息接迭传来:有说怀帝(后主刘禅)决心坚守成都,与成都共存亡;也有说他放弃成都南逃至建宁;还有说后主率护军、嫔妃向东逃窜,准备到盟国东吴寻求庇护。姜维一日数惊,而且各种消息真假莫辨,他思虑再三,觉得坚守剑阁已无实际意义 。于是率部撤到巴西(今四川阆中)。这时,传来后主刘禅献城归降曹魏的坏消息。

原来,邓艾取得绵竹后并未犹疑,而是催军马不停蹄奔袭成都。面对城外突然出现的魏军,刘禅大为惶恐,他听从主降大臣谯周的意见,仓惶开城出降。至此,立国42年的蜀汉名实俱亡。

三国连环画

乞降谜团

在巴西郡(今阆中)境内,姜维接到后主诏书,命令他率全军归降曹魏大将钟会。其实,当时的形式是:邓艾虽然来到成都平原,但已是人困马乏,后继无援,实属强弩之末 。只要相持几日,魏军必不战自乱。而蜀军在绵竹虽遭重创,但数万精锐主力尚在,周边战略要隘也大都没丢失,蜀汉半壁江山仍存。姜维智勇双全,军事经验丰富,而且蜀军将士乃保家卫国,战斗意志昂扬,人人俱怀必死之心,蜀汉民心、军心可用 。在外围,东吴援军已经启程溯江往西南而来,不日将至 。双方大可一战,鹿死谁手,亦未可知。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手中本钱尚在,成都城池坚固,刘禅却方寸大乱,他忙不迭竖起一片降旗,举国而降。刘禅轻率出降,不光姜维百思不得其解,就连早已做好打持久战思想准备的钟会、邓艾也始料未及。刘禅在蜀军主力基本完整之时跪地迎降 ,让钟会、邓艾几乎兵不血刃就占领蜀都,灭掉了蜀汉,不光当时之人觉得不可思议,至今仍是一个难解的谜团。

迫于无奈,姜维率军向钟会缴械投降 。钟会本与姜维亲善,待之甚厚。或许姜维有暂时蛰伏、他日寻机复国的念想 。然而,“三国归晋”实乃大势所趋,历史大潮难以逆转。姜维空怀其志,虽有心振作,亦是无力回天了。

三国连环画

乐不思蜀

刘禅投降后, 魏元帝曹奂将他迁往洛阳,还封了他个有名无实的“安乐公” 。彼时的魏国,元帝曹焕早已被司马昭架空,形同傀儡,国之大权全掌于司马昭之手。一次宫中宴会,司马昭有意当着“安乐公”刘禅之面安排乐师、歌姬表演蜀风乐舞,刘禅的随从们闻蜀音思念故国, 心里难过,无不潸然泪下,唯独刘禅嬉笑如故,司马昭问其故,他涎皮厚脸的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在座的魏国诸臣无不相顾错愕,尴尬哂笑 。听到亡国之音,蜀汉臣虏人人怀怨含怒,只有刘阿斗胡吃海喝,吆喝叫好,似乎毫无忧国伤生、触景生情之凄切感。

《三国志》、《华阳国志》等正史中的刘禅并非如此不堪 。他的资质禀赋一般, 远不如乃父刘备,被史料评价为“资质平庸之君”。但在诸葛亮的尽心辅佐下,治国理政也未出现太大偏差。刘禅对诸葛亮敬若神明,基本言听计从,而且他内心似乎对诸葛亮从无猜忌,对于公道是非自有判断,在处理权臣的问题上并不固执己见,事后证明他的决断大体是正确的。南朝史家裴松之对刘禅评价颇高,在其著作中点赞他道:“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也”!意思是刘禅乃贤德 之君,几乎无人能及。

三国连环画

韬晦保命

诸葛亮死后,刘禅如失肱骨, 如丧考妣,从此表现得和以前大相径庭,好似两个人一样。刘禅在演义小说中有个诨名:阿斗 。可见其人在民间认知中是个只知嘻游玩乐、不理政事、昏聩庸碌、“烂泥扶不上墙”的角色。关于他失国后“乐不思蜀”的故事,一直以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他浑浑噩噩,耽于享乐,玩物丧志,不知亡国之恨,因此“乐不思蜀”。还有一种说法:刘禅大智若愚, 假装沉溺于感官享乐,假装胸无大志,不过是为迷惑阴鹫戾狠的司马昭,并以此自保。《魏晋春秋》、《三国志集解》等古文献中有如下记载:“刘禅之对司马昭,未为失策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闻也......左右虽笑,不知禅之免死,正以是矣”。或许刘禅心里清楚,自己无勾践“卧薪尝胆”之能,恢复蜀汉基本无望, 那么就保住性命,苟且偷生吧。

刘禅靠装傻装痴躲过一劫,也算安乐。最后他于公元271年病死洛阳,也算寿终正寝。

三国连环画

毁誉参半

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历史上,胜利者对失败者的猜忌,失败者对胜利者卑躬曲膝的故事不绝如缕 。失势者为保全性命,或韬光养晦,或奴颜媚骨,或只是一时权宜之计,抑或是贪生怕死 。然而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对此倒也难以苛求。比如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光义兄弟和南唐后主李煜的故事,就因李煜的一首词中流露出心怀故国之意而惹来杀身之祸,被赵光义处死。中国人讲究君权神授,皇帝自诩为天子,一旦他失去至高无上的权力,上天赋予他身上的神权就会为他引来塌天巨祸,必被胜者除之而后快。

而蜀后主刘禅则因为自己的机警而逃过了一场残酷屠戮 。对历史与他人来说,这或许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笑柄,而对他自己来说,则侥幸逃过一场浩劫,这世间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此间乐,不思蜀”,这出带有一丝黑色幽默的“人间喜剧”,因刘禅不露痕迹的精彩演绎而脍炙人口 。或以讹传讹,阿斗刘禅被后世的演义小说弄得灰头土脸,他也因此成了麻木不仁、苟且偷安、混吃等死的代名词。历史上真实的刘禅究竟是何模样?是真傻还是装傻?是善于韬晦之策还是天性资质愚钝 ?因年深日久,史料缺乏,早已失去考证的价值、意义 。个中是非曲直、善恶真伪,不过为后世之人在茶余饭后平添一些谈资罢了。

三国连环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