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与其说“逃离”,不如说是另一种“寻觅”

2020-01-15 00:31:33 暂无 阅读:1389 评论:0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与其说“逃离”,不如说是另一种“寻觅”

陶渊明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颇丰,人格独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各朝各代对他也是有很多的评论,宋代的王安石曾评论陶渊明说:“言其诗有奇绝不可及之语”。

陶渊明的诗词清新秀丽,语言自然流畅,他的作品类型多种多样。他在饮酒诗,田园诗,散文辞赋中造诣极高。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其中的《归去来兮辞》文中辞藻华彩,跌宕起伏,感情舒畅,宋代欧阳修曾评价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片而已。”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主要描写了他辞官回家的情形,那么他为什么要详细描写这些东西,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不妨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去探寻。一、陶渊明的人生经历

1、陶渊明出生的历史时期

陶渊明渊明出生于公元352-427年。处于我国东晋至南北朝时期,东晋疆域主要在长江以南,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有史书把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这是我国比较混乱的一个历史时期,

其实陶渊明出生时的家境并不算差,祖上几代人也都是做有官职,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在当地也是很有名望的人。不过在他童年之后,八岁时父亲去世,家境开始没落,十二岁庶母去世。这件事陶渊明在他的《祭程氏妹文》中有过记载:“慈妣早世,时尚孺婴”。在陶渊明二十岁时,家境到了最贫困的时候,他在自己的作品《有会而作》中写道:“弱年逢家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与其说“逃离”,不如说是另一种“寻觅”

在陶渊明二十岁的时候不仅在家庭上出现了经济困难,此时在朝廷中还出现了一件大事,这件事就是史书记载的恒温废立。 恒温废立之事发生在陶渊明二十多岁的时候,弱冠之年正是古人长大成人施展抱负的时候,这一时期国家最高执政机构发生的这种事情,不得不说对陶渊明的人生观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国家不稳定,各大势力家族人人自危,这改变了陶渊明的仕途观念,更加刺激了他后来的归对隐以及对人际关系更加纯净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2、成长环境对陶渊明的影响

从童年时的优越家境到成年后的贫困生活,这给陶渊明的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创伤。在成年后的生活中,每每遇到挫折便会忆起童年时的欢乐生活。由于成长中的家庭变故,也使得他的性格刚直不阿,对于阿谀奉承的官场环境是深恶痛绝。二、《归去来兮辞》中的迷茫与寻觅

1、作者内心的迷茫

陶渊明的仕途在他二十岁时就已经开始了,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任职不久便辞官回家,后来做过州里的主簿,参军,皆不就不堪官职,辞官回家,对于田园生活充满了眷念。人生已过半,作者在官职与生活之间一直摇摆,对于生活与理想的关系作者是迷茫的。

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前是他最后一次做官,出任彭泽令。十一月,其程氏妹在武昌逝世,随后他解印辞官,返回家园,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这次归园一直到他生命结束。《归去来兮辞》描写的就是他在辞官回家路上,以及到家后的团聚的情景,同时借此激动的心情想象归隐后的生活。这时的陶渊明是清醒的,在经历了太多的人生疾苦之后,他明白了自己要做什么,也明白了自己的追求到底是什么。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与其说“逃离”,不如说是另一种“寻觅”

归去来兮辞

2、《归去来兮辞》的人生哲学

在《归去来兮辞》的开头作者便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哲学,文中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两句是说自己知道过去的事情不可能在追回,好在未来的事物还可以做好准备去把握。诗人在开头就表达了自己对于过往经历的痛恨,好在诗人并没有沉浸在这悲愤之中,一个转折,把自己的思绪拉回到现在,自己未来的事物还可以去把握,过去了的就让他过去吧,不用让过去了的事情毁坏自己的心情,未来的事把握好就好了。

陶渊明本人可能从骨子里就对田地,植物有着深深的感情,在怀着激动的心情打开家门时,立刻巡视了自己的小院子。“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短短几个字的描述,把对院中小路,院中的松柏与秋菊的牵挂之情描写的生动形象。这两句读来,仿佛能看到诗人在打开院子大门看到院里长满杂草,小路荒废时瞬间的痛心,于是慌忙看下自己栽种的松柏和菊花是否还活着,当看到它们还在顽强生长的时候,诗人脸上仿佛有了一丝的慰籍,好在自己一直眷恋的事物并没有全部消亡。

3、《归去来兮辞》中作者的感悟

诗人携幼入室,享受天伦之乐。在与家人欢乐的同时,诗人又走出这欢乐,在院里踱步,使他思绪万千,自己的人生已度过半百。在官场不如心意,闲赋在家又经济困难,自己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了半辈子,在社会生活中苦苦“寻觅”,心中的情感又该与谁倾诉,“抚孤松而盘桓”,在这里陶渊明借孤松表达了自己人生的孤寂之感。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与其说“逃离”,不如说是另一种“寻觅”

归园田居“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陶渊明与屈原仿佛隔空对话,“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我本是孤独的,这个世界与我志趣不合,还要出去追求什么呢。好吧,既然这样,我就好好享受生活吧,这时的诗人仿佛“寻觅”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我还可以和农民一样去耕种,到田园里忙碌,“适与野情惬”,我与他们格格不入,但是我与大自然,与自然界的万物相处的是多么的融合呀,我要驾着马车,划着小船去自然更深处探寻。三、与其说是“逃离”不如说是另一种“寻觅”

1、现实的困顿与作者内心的追求

《归去来兮辞》语言精炼,感情真挚,情景交融,平淡而又富有哲理。文章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文章形象地描写了作者辞官回家的愉快心情,文中多处描写了作者人未归而心已归的场景,作者多处想象了自己对于归隐后生活的种种乐趣。对那种失而复得的心理刻画的非常生动,真正表现了自己的归心之切,意志之坚定。文章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本文虽表面上看是在写归田之情,实则也反衬了自己对于黑暗势力的抗拒,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追求。

如果说《归去来兮辞》是描写作者急切归隐,无法适应社会,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诗人并没有“逃离”,相反诗人做的更多是在追求生活,追求理想。诗人在作品中当头棒喝:“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仿佛是直接叩行了沉睡的心,把自己多年来的悲愤之情,直接打击。正如作者自身陷入与迂腐的官场环境,为现实中的一地鸡毛所羁绊,心中向往的是那美丽的世外桃源。诗人一脚踢开这困顿的生活,抽身离开这如泥潭的现实,诗人是有勇气的,诗人唤醒了自己内心的理想。

2、理想的寻觅与思想的升华

诗人在文中引经据典,各种典故信手捏来。使得文章轻松自然,字里行间也表现出了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逃离官场的轻松,是表现了与官场分离的决心,更是反衬了作者做官时内心极度的痛苦。他曾说官场是迷途、是囚笼,以作者独立的人格精神,对于官场的规矩,作者是早晚要脱离的。对于陶渊明而言,自己的人生追求,在这乱世之中,怎能随便就可以安置呢。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与其说“逃离”,不如说是另一种“寻觅”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对于自己的生活,在这困苦的环境中,是等不来的,他要在安静的早晨去“寻觅”,在东面的山坡上、西面的溪流旁去“寻觅”。

诗人的最后,仿佛是看穿了一切,找到了真正自己想要的东西。“乐夫天命”。我追求的不是富贵,也不是权力。我要把身心寄托在天地之间,跟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至此,文章主旨思想进一步升华,诗人在如愿回到自己的归隐之地,生活在自己向往的环境之后,又进一步思考,得出自己对生命本意的总结,回归自然,遵循内心最初的追求。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与其说“逃离”,不如说是另一种“寻觅”

四、结语

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我们感受到诗人辞官回家的愉悦心情,读到了诗人与家人团聚时的欢喜,体会到了诗人返回大自然颐养天年,乐安天命的恬静豁达。或许在《归去来兮辞》中,诗人更进一步是要表达了自己在走过的人生旅途中的感悟,虽然自己的人生已走过半载,好在“实迷途其未远”,还有剩下的时光可以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

也许在现在社会,我们做不到像陶渊明那样超脱世俗,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但我们还是希望,在这纸醉金迷的现实社会中,保持自己的初心,留住自己心中最渴望的那片净土。

参考文献

1.《资治通鉴》

2.《陶渊明集》

3.《古文观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