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金匮之盟”后的权利更迭与真相

2020-01-24 09:28:03 暂无 阅读:1085 评论:0

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有无数的疑惑困扰着我们,我们总想去剥茧抽丝得到一个答案,来满足我们的求知欲望,宋朝的烛影斧声、金匮之盟就属于这一类的谜题。我们无法回到历史中去,所以我们永远无法获得一个准确的答案。因此,我不能肯定的说“金匮之盟”绝对不存在,如果这样说是很不客观的。而我能做的只有把我所了解的史料与我自己的分析展示给大家,同大家共同交流。

“金匮之盟”后的权利更迭与真相

金匮之盟

如果想分析“金匮之盟”的真相,我们就要先说说金匮之盟是什么。这里我想引用的是《涑水记闻》中对金匮之盟的记载:昭宪太后聪明有智度,尝与太祖参决大政,及疾笃,太祖侍药饵,不离左右。太后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曰:“此皆祖考与太后之余庆也。”太后笑曰:“不然,正由柴氏使幼儿主天下耳。”因敕戒太祖曰:“汝万岁后,当以次传之二弟,则并汝之子亦获安耳。”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母教!”太后因召赵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自署名云:“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及太宗即位,赵普为卢多逊所谮,出守河阳,日夕忧不测。上一旦发金匮,得书,大寤,遂遣使急召之,普惶恐,为遣书与家人别而后行。既至,复为相。

“金匮之盟”后的权利更迭与真相

据《宋史》中所记载,杜太后病故于建隆二年,时年宋太祖赵匡胤刚刚做了两年皇帝,这个时候的宋太祖只有三十五岁,而宋太祖的长子赵德昭也已经十一岁了,根据常理来看,宋太祖即便只活到五十岁那么还有十五年的时间,到时候赵德昭也已经二十六岁了,从常理上看杜太后应该不会有担忧赵德昭继位时年幼这个问题,而即便担忧年幼他也可以建议由赵光义做辅政大臣而不应该建议由赵光义来继承赵匡胤的帝位,这一点是矛盾一。那么第二个矛盾点就在于“金匮之盟”签订的时候赵光义竟然不在现场,作为最大的受益人,这一点于情于理都值得怀疑,因为当时的杜太后的确是身患重病,但“金匮之盟”并非发生在临终前,在签订了“金匮之盟”后又过了一段时间杜太后在去世的,在时间上完全是有时间诏赵光义在场几个人同时签订的,但却没有这么做。而第三点就是“金匮之盟”被公布的时间,宋太宗继位之后他所需要的就是“名正言顺”,但“金匮之盟”并没有在宋太宗一继位就公布出来,他是在宋太宗已经登基一段时间之后,赵普为了重新获得相权而公布出来的,这个时间很值得怀疑,让人不由的想到这是赵普与赵光义之中形成的某种协议,而且如此重要之物也不应该是单一存在的,不该由赵普一个人来保存,这样一来赵普想做些手脚也太容易了些。综合上述三个矛盾点,虽然我们无法断定“金匮之盟”一定不存在,但我们也有理由怀疑“金匮之盟”极大可能是由赵普与宋太宗伪造的。

“金匮之盟”后的权利更迭与真相

“金匮之盟”后的权利更迭与真相

赵光义

虽然说“金匮之盟”有极大的可能是伪造的,那么宋太宗继承皇位就不合法呢?对于宋太宗能够继承宋太祖的皇位个人觉得有多种的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就是,宋太祖突然暴毙而亡,没有来的及决定由谁来继承大统。

宋太祖总共四个儿子,长子赵德秀早亡,这样一来次子赵德昭就成了长子,也就是最有可能被立为太子的人,但《宋史》上对赵德昭早期的生平是这样记载的“燕懿王德昭字日新,母贺皇后。乾德二年出合。故事,皇子出合即封王。太祖以德昭冲年,欲其由渐而进,授贵州防御使。开宝六年,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终太祖之世,竟不封以王爵。太宗太平兴国元年,改京兆尹,移镇永兴,兼侍中,始封武功郡王。诏与齐王廷美自今朝会宜班宰相之上。三年二月,娶太子太傅王溥女,封韩国夫人。是冬郊祀,加检校太尉。”从这一段生平简历来看,赵德昭并没有被立为太子,因为立太子是国家大事,如果有立太子之事,史料中不可能不记载。因为没有立太子,所以对于谁继承大统就有了可操作性。而我们或许可以由宋太祖没有立太子这件事可以有一些自己的猜测,那就是宋太祖在由谁来继承大统这件事上是摇摆不定的。

“金匮之盟”后的权利更迭与真相

第二种可能性就是宋太宗早已做好了安排,和内廷宦官相互勾结,利用自己信息的优势,取代了赵德昭。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一点,就是宋太宗在继承大统这件事上并没有法令依据,没有得到宋太祖亲自的任命,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也能从已经发现的历史记录中看到宋太宗的确与内廷的关系相当密切。

在《涑水记闻》中,有关宋太祖刚刚去后的事情有这样一段记载: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而以亲事一人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医官贾德玄先坐于府门,问其故,德玄曰:“去夜二鼓,有呼我门者,曰:晋王召。出视则无人,如是者三。吾恐晋王有疾,故来。”继隆异之,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趣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矣。”遂与王雪中步行至宫门,呼而入。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遂与俱进。至寝殿,宋后闻继隆至,问曰:“德芳来邪?”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从这段记载中我们或许可以发现时任晋王的赵光义与内廷中的王继隆肯定是有私交,或许都有一些承诺的,否则王继隆没有必要为了通知赵光义太祖去世的消息而承担风险,此外,赵光义与医官贾德玄也是有很深的关系的。可以这样说王继隆与贾德玄都能算的上是赵光义在皇宫中的眼线,赵匡胤的身体状况,一举一动赵光义都能很快得知。

第三种可能性,也是小编比较偏向的一种可能性,就是宋太祖在早起的时候曾经有意传位给赵光义,后来随着自己帝位的稳固以及赵德昭自己的表现,赵匡胤的这个想法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但此时的赵光义已经做大,赵匡胤没有办法只能听之任之。即想传位于子,又担心因此使得赵光义不满,导致国家再次陷入混乱,于是对传位之事闭口不言。

在《涑水记闻》中记载的一件事,我们或许可以看到赵德昭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的“ 魏王德昭,太祖之长子,从太宗征幽州,军中夜惊,不知上所在,众议有谋立王者,会知上处乃止。上微闻,衔之,不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当时的赵德昭是有一定的威望的,即便宋太祖并没有明确的立太子,但赵德昭作为嫡长子肯定是有一批支持者的。

我们可以从《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一段记载中发现宋太祖还在世的时候,当时身为晋王的赵光义有多大影响力“开宝末,右补阙窦偁为开封府判官,与推官贾琰同事上。琰便佞,能先意希旨,偁常疾之。上与诸王宴射,琰侍上侧,颇称赞德美,词多矫诞,偁叱之曰:“贾氏子巧言令色,岂不愧于心哉。”坐皆失色,上亦为之不乐,因罢会,白太祖出偁为彰义节度判官。至是,上思见偁,促召至行在。”从文章前后来看,当时是与诸王宴,而赵匡胤的儿子中并没有叫赵德美的,这个赵德美或许是赵德昭或者赵德芳的笔误。解释完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这段记载里面发现当时一个朝廷的格局,贾琰当着赵德昭(或者赵德芳)的面夸赞他们,却被窦偁所训斥,表面上看说的是贾琰,其实是在训斥赵德昭(或者赵德芳),一个臣子,仅仅是一个开封府判官敢如此的指桑骂槐当面指责皇子他所依靠的无非就是赵光义。而此事过后他并没有受到严惩,只是去了地方。可见当时赵光义与自己的侄子之间的矛盾已经公开了。而赵匡胤作为皇帝对此也无能为力。他并没有直接的与赵光义起正面冲突,因为这件事之后赵光义没有受到任何的打压,他也没有立即确立大统,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他之所以没有立赵德昭为太子个人觉得就是因为赵光义的势力这个时候已经很大了,可是他也不甘心把帝位传给弟弟,所以就选择把传位人选这件事拖了下去。

“金匮之盟”后的权利更迭与真相

“金匮之盟”一事,是否是凭空捏造,子虚乌有,我无法给出一个百分之百的结论,因为我不是历史的亲历者。不过如果要是表达一下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金匮之盟”应该是赵普为了重新获得相权,赵光义为了使自己皇位得的名正言顺而达成的一种默契。只是有关宋太宗继位一事,虽然历史上众说纷纭,但大多数人都觉得宋太宗得之不正,但个人也是有一些看法的,在宋太祖夺取江山的初期,赵匡胤与赵光义两个人之间应该是有过与“金匮之盟”类似的约定,但赵匡胤在江山稳定之后对这个约定后悔了,可这个时候赵光义党羽丰满,赵匡胤想剪除其羽翼已经相当之困难,而赵德昭同样也无力与赵光义抗衡,因此赵匡胤对于立储一事迟迟无法下决心,这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事情的发生。

“金匮之盟”后的权利更迭与真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