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三武灭佛”的根源:日渐繁盛的..与国家发展之间的矛盾

2020-01-30 03:29:14 暂无 阅读:1562 评论:0

..是世界三大..之一,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它拥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力。

举例来说,在我国民间,即使并非信徒,也有许多人会去寺院上香..,遇到危难时会心想"佛祖保佑",会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观念,会使用"借花献佛"等成语。

这些都无体现了在中国扎根千年的..,已经广泛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古代“三武灭佛”的根源:日渐繁盛的..与国家发展之间的矛盾

不过,一样事物有喜欢它的,也就有讨厌它的。即使是再好的东西,都难免有人会觉得不好。

今天世界上的..徒已经超过了三亿,而抵制..的人也不在少数,许多人还用"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形容一个人无法阻挡。

其实,在我国古代,真的有人做到了遇佛杀佛,而且是四位站在封建社会权力之巅的皇帝。那么,是哪四位皇帝毫不畏惧地进行了灭佛运动呢?

古代“三武灭佛”的根源:日渐繁盛的..与国家发展之间的矛盾

其实简单来说,这四位皇帝可以被概括为"三武一宗"。他们分别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

首先是身处南北朝前期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十五岁就登基为帝。

为了巩固政权,太武帝常常御驾亲征,他先后击败和降伏了许多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甚至得到了南朝人的尊敬,《北史》也称赞他是"聪明雄断,威灵杰立……廓定四表,混一华戎。"

古代“三武灭佛”的根源:日渐繁盛的..与国家发展之间的矛盾

总的来说,太武帝是位十分英明的君主,而他之所以灭佛,主要有这两个原因。

首先,他十几岁时就在宰相崔浩的劝说下信奉了道教,还拜了宗师寇谦之为国师,作为道教信徒,他当然对..十分排斥。

还有便是因为当时的和尚不用参军,因而许多人为了逃避兵役而出家为僧。对于锐意进取的太武帝而言,这导致兵源大大减少。于是,他从太延四年(438)起就下令五十岁以下的僧人需要还俗服兵役。

南北朝后期,北周的周武帝宇文邕也开展了灭佛运动。

宇文邕年仅十七岁便登基为帝,但直到除去权臣宇文护,他才算是正式亲政。在位期间,宇文邕还算贤明,军事上,他厉兵秣马,一举灭亡了北齐政权,统一了北方。政治上,他整顿吏治,改善民生,大大提高了北周的国力,也为日后隋朝的繁荣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古代“三武灭佛”的根源:日渐繁盛的..与国家发展之间的矛盾

和太武帝类似,宇文邕也是不满于许多人为了逃避赋税徭役而出家为僧。不过不同的是,宇文邕这次连道士一起整顿,让他们都还俗为民,且下令禁止了..、道教的各类活动。

北周武帝的灭佛,原因主要也是两点:一是为了确立儒教的独尊地位,增强统治;二是为了让和尚、道士们回到俗世,为朝廷提供赋税、服各类徭役,以推动社会发展。

古代“三武灭佛”的根源:日渐繁盛的..与国家发展之间的矛盾

第三次灭佛发生在唐武宗会昌年间。唐武宗和太武帝同为道教信徒,而且唐武宗还是死于服食所谓的"仙丹"而死,可见其对道教的喜爱。

此外,当时"寺院经济"大肆扩张,所谓"寺院经济",指的是僧人们一边享受着朝廷赋予的免税特权,一边占有着大量良田,渐渐的,他们便雇佣农民耕种,自己则是坐享其成,甚至将多余的钱财拿去放高利贷,危害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

信仰道教的唐武宗本就不喜欢..,而当时寺院经济又过分膨胀,于是在道士赵归真、重臣李德裕的劝说下,武宗展开了一系列灭佛行动,如拆毁佛寺、融化佛像铸造农具和钱币、没收田地、清缴财物、勒令还俗等。武宗的灭佛举动换来了数十万劳动力和大量赋税,但他去世后,其子唐宣宗复兴..,导致其功亏一篑。

古代“三武灭佛”的根源:日渐繁盛的..与国家发展之间的矛盾

最后一位大举灭佛的皇帝是后周世宗柴荣。

作为宋朝的奠基者,柴荣被后世誉为明君的楷模,对外他南征北战,多次击败后蜀、南唐、辽国,对内他轻徭薄役、用礼乐、法制约束百姓,缔造了一个政治清明、百姓和乐的盛世。对于灭佛一事,柴荣曾经解释原因道:"私度僧尼,日增猥杂,创修寺院,渐至繁多。"

也就是说,当时许多百姓私下剃度出家,寺庙的数量也因此不受控制地增长。

古代“三武灭佛”的根源:日渐繁盛的..与国家发展之间的矛盾

为了端正社会风气,巩固统治,柴荣开始效仿"三武"进行灭佛。

和其他皇帝不同的是,柴荣的手段较为温和。他并非完全禁佛,而是保留了一些重要寺院,对于僧人,他要求必须通晓一定数量的佛经、得到尊长同意,否则便视为避税出家而将之定罪。

古代“三武灭佛”的根源:日渐繁盛的..与国家发展之间的矛盾

后周世宗的灭佛最终导致全国仅剩佛寺两千余所,还俗者则多达六万余众,可见当时确实有许多人并不是真心向佛,只是为了避税才出家为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