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君臣分职,共成政道:从贞观君臣政治思想,谈对君臣观的反思

2020-02-22 21:19:35 暂无 阅读:921 评论:0

唐朝,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盛世王朝,如今在国外中国人的聚集地还会被翻译成“唐人街”。而唐朝最兴盛的贞观年代,文化蓬勃发展,经济蒸蒸日上,其体现出来的治国思想以及统治者的政治心态,都是如今我们研究古代传统政治理念、君臣政治思想的重要参考。

贞观时代,统治者连同官僚信奉历史仁政,这种注重政治礼法的心态使绝大多数百姓对唐代统治心悦诚服,社会稳定有序,而他们这种重视百姓的政治心态,也促使了高高在上的官僚阶级开始将目光转移到社会本质问题上去,以此来实现了政治社会的稳定和家国社会的合理性。

官员们对天道的信仰,加固了统治者的集权,皇帝以文化熏陶来将手中事务分散到官员手里,在保证权力不被分散的前提下,让君臣共治效率最大化。

君臣分职,共成政道:从贞观君臣政治思想,谈对君臣观的反思

一.君臣共治理

古代重视的是中央集权统治,但是皇帝只有一个,个人的精力显然不够处理整个庞大的国家机器,而这个时候臣子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唐朝贞观时期在后代享誉盛名,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臣子们有了能够站上朝堂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权力,这给予了他们一定的成就感。

君主和臣子在一同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臣子需要对君王表现出足够的忠诚,而君王则需要给予陈子一定的信任,以避免孤家寡人被架空。抛却封建王朝这层壳子,君王和臣子的合作关系其实非常稳固,除却少部分野心极大对自己身份认定不认同的人之外,大多数人和皇帝都是同一个目标。

在共治过程中,臣子属于辅助仆从的地位,能够在政务处理上发挥一定的作,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顺从于统治者的。当时的人们接受的教育就是礼仪尊卑等级森严,他们没有平等思想,他们的责任认同和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合作关系还有很大的区别。

换个角度来说,唐朝贞观年代的君臣共治,只不过是有一定合作意味的上下级统御。

1.贞观君臣和君臣关系

在唐朝贞观年代之前,其他国家朝代也有过君臣共治,分权下理的例子,但大多数情况效果都不甚理想。

而在借鉴了历史经验之后,唐朝贞观年代的统治者某发出了新的君臣合作方式,他们从历史之中看到了霸权君主的衰亡,也看到了臣子乱政的惨象,这就意味着两种极端的不同情况。

唐太宗曾经和自己的两个臣下房玄龄、萧瑀长谈。

皇帝问:“隋文何等主?”

臣子们回复说:“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日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之论事。宿卫之人,传餐而食。虽非性体仁明,亦励精之主也。”对隋文帝评价极高。

君臣分职,共成政道:从贞观君臣政治思想,谈对君臣观的反思

但是唐太宗却有着自己的不同看法。

“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自以欺孤寡得之,谓群下不可信任,事皆自决,虽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上意,亦复不敢直言,宰相已下,承受而已。朕意不然。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虑?朕方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用,庶几于理也。”

他首先承认了隋文帝的勤劳和贤明,但却认为他的缺点和纰漏更多。

作为一代开国之君,忙于政务,勤勤恳恳是大多数皇帝的标签,但是隋文帝在这些优良品质之外却有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太过于独断专权,不肯相信身边人。

君臣分职,共成政道:从贞观君臣政治思想,谈对君臣观的反思

虽然朝堂上收纳了一大批人才,但是皇帝不肯将权力稍稍的留给他们一点,狂妄自负,认为自己便可以掌握整片家国,这样反而堵塞了群臣们发表自身政见的机会,全部成了唯唯诺诺的酒囊饭袋。

虽然皇帝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个人素质也必定超越旁人许多,但人总是会有出错的时候,一个人总是包揽全局,那么他稍有差池便会引起巨大的负面后果。

君王热衷于独断专权,就算朝堂里臣子怎么惊才绝艳,也没有办法改变朝局中的一些问题,在唐太宗看来,隋朝便是毁在独断专权自私蛮横问题上。

吸取了历史教训,他便提出要信任群臣,将自己手里的任务下放给官员,皇帝只需要在一旁起到监督督促作用,既能够保持国家运行的高效率 也能缓解皇上肩膀上的负担。在登基之后的第五年,唐太宗曾经感叹,河清海晏,天下太平,同时肯定了臣子们在国家运行中的贡献,“此非朕一人之力,实由公等共相匡辅。”

他曾经这样评价自己:“一则鉴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则斥弃群小,不听谗言。”

这三件事看上去难度不大,但却需要一代统治者以史为鉴,善用贤良,高高在上的皇帝在追捧之中很容易刚愎自用,能够保持理智清明,唐太宗的政治才华可见一斑。二.君臣分职,共成政道

君臣共治给皇帝和臣子提供了一个合作的渠道,但是在合作的过程中,皇帝却掌管着主要的控制权力。下放到臣子手上的任务,大多数重要性没有那么强,不会决定国家兴亡的繁琐事。

除去这种模式之外,君主还会将自己已经做了决定的政务放到臣子手中,令他们实施落实,自己在一旁行监督责任,节约精力又锻炼了属下。

“君臣之道臣有事而君无事也,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事无不治,治之正道然也。”

这是一种最理想的合作方式,君主只需要提供决定的选择,而臣子则会高效率不拖沓的将这个决定落实到现实中去。在落实的过程中,皇帝会尽自己所能的为臣子提供信任扶助。

“人君自任,而务为善以先下,则是代下负任蒙劳也,臣反逸矣。……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则臣不事事也,是君臣易位也,谓之倒逆,倒逆则乱矣;人君苟任臣而勿自躬,则臣皆事事矣,是君臣之顺,治乱之分,不可不察也。”

前文中提到隋文帝的例子便是一种不健康的君臣处理方式,君主天天通宵达旦,而臣子们却无所事事,这只会造成朝廷的低效率和官僚阶级的散漫无能。

不管是什么样的理想状态,都需要足够有力的监督机制来辅助运行,如果臣子权利太过肆无忌惮,那么权臣就有可能威胁的中央集权的统治。因此君臣的职责分工是必须要用法律规则来分清的,不能让君主一人拍脑门决定。

1.君臣之道的具体体现

“故冕旒垂拱,无为于上者,人君之任也;忧国恤人竭力于下者,人臣之职也。”

君主和臣子之间合作的规则规范被称作是君臣之道。在君臣之道中,皇帝要挑选贤良忠诚的大臣帮助自己,而大臣则需要兢兢业业的完成下放到自己手里的每一件事。除了做自己分内之事之外,大臣们还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向君主进言。

君臣分职,共成政道:从贞观君臣政治思想,谈对君臣观的反思

2.君臣共治,共成政道途径

向皇帝传达真实的社会问题和治理现状是每一个臣子的职责,处于庙堂之高的君主很难亲自目睹,现如今社会是什么模样,这个时候就需要大臣在一旁起到辅佐进言的作用。

在固有的认知之中,君主是有从政美德的,是人中之龙,是人世间万种美好事物的化身。在这种前提之下,大臣们的积极纳谏便是在促进君主发挥自身美德,这也是大家所共同认定的忠诚表现之一。

在长时间不外出的深宫里,皇帝通过臣子的语言来判定现如今政策实施的背景,以及自己处理政务的正确与否。

唐太宗深谙这个道理,他认为隋朝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于皇帝埋头于深宫之中,而臣子们却不愿意开口,导致后来天下大乱,亡羊补牢已经晚了。

“非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何得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囹圄空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

看到毁灭教训的唐太宗一直虚心听从臣子劝谏,《贞观政要》曾经记载,唐太宗为了鼓励手下积极向自己劝谏,每当看到有人对自己提意见,脸上必定是春风拂面和颜悦色,得到积极反馈,大臣们自然也就能放下自己内心的顾虑,敞开心怀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唐太宗重视谏官,以此推动政治清明,在一定程度上还减少了贪官污吏。

在唐朝时期,最有名的进谏官员就是为魏征,他曾说,“若使君臣常无懈怠,各保其中,则天下无忧不理,自可超迈千古也。”肯定了君臣共治的合理性,也肯定其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君臣分职,共成政道:从贞观君臣政治思想,谈对君臣观的反思

除了皇上自己一个人的监督之外,臣子之间也有互相掣肘的机制。在唐朝初年统治者便设立三省制,以此来互相分散权力,彼此监督。“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

唐太宗鼓励臣子们放下自己内心的私欲,不要顾忌虚假的颜面,只要对民有利的事情就要大胆的说出来。如果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私欲而不敢像皇帝进言,那么久而久之,这些小问题积攒在一起就会变成国家的大问题。三.君臣观的反思

在理想化的社会中,皇帝和臣子的相处和谐而又愉快,彼此信任又互相坦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总是有自己的私心,并且人也永远不会保持一个完美的状态。官僚作为封建统治的工具,本身就和皇权的独断产生着巨大的冲突性

官僚制度是皇帝创造出来维护自己统治,替自己统辖百姓的。但皇帝也知道,人有人性和私欲,他必须要想出各种办法来防范臣子,他们之间彼此的完全坦诚根本无法做到。

中央集权的权力集中也让皇帝对官僚集团产生了日益增多的顾忌,“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其下,福必欲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到了君主的位子上,人就会变的担忧自私,手中掌管的权力越大,就会越害怕流失和消逝。

并且在古代家国一体的情况下,在皇帝眼里国家就是他一人的财产,不管是百姓还是帮助自己处理政务的臣子,都是被利用的工具。

而大臣们在进入官僚体系之后 也会想尽办法为自己谋私利。

北宋时期,大臣朱勔的田产面积令人震撼,每年从百姓手里搜刮来的粮食就不计其数,而明代内阁大学士徐阶田地数量也令人骇然。

官僚体系的成员有一部分特权,他们十指不沾阳春水便比底层百姓活得有滋有味,他们的..在某些程度上来说促进了国家的腐坏,这些灰色收入全部都压到了百姓的肩膀上,就算君主有意改变这种局面,在庞大的官僚体制之下,大多数皇帝可能也无能为力。

除了能够毅然决然不计后果查贪官的朱元璋之外,还真没有几个皇帝将贪污这种事情追查到底。

理想化的君臣共治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就算皇帝大臣多么的互相信任且有才有德,个别人的本性依然难以被高尚者同化。

君臣分职,共成政道:从贞观君臣政治思想,谈对君臣观的反思

四.小结

君主在封建社会中至高无上。他们有文化认同性。同时也有政治认同性。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君主并不能真正虚心听从臣子建议。就算是唐太宗这种一代明君,也不能完全做到他所叙理想。

君臣分职,共成政道:从贞观君臣政治思想,谈对君臣观的反思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统治者在不断探索君臣合作新形式,从唐朝的三省到明朝的内阁,这些体制的演变以及共同的合作理念,都值得我们对比探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