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从《简·爱》看19世纪英国女性意识觉醒问题

2020-02-25 15:22:33 暂无 阅读:1154 评论:0

1847年英国作家女夏洛蒂·勃朗特发表了小说《简·爱》,不过当时她并未用自己的本名,而是以颇具男性气质的柯勒·贝尔署名。小说出版后,在当时立即引起了轰动,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文学界都交口称赞。

从《简·爱》看19世纪英国女性意识觉醒问题

《简·爱》手稿

不过因为有出版商总把《简·爱》《呼啸山庄》《阿格尼丝·格雷》的作者搞混,引起夏洛蒂和妹妹安妮不满——安妮正是《阿格尼丝·格雷》一书的作者,她们亲自去出版商那里请予更正。由此,世人才知道,原来《简·爱》的作者竟是位女性,而写出《呼啸山庄》的正是她的另一位妹妹艾米莉·勃朗特。这下,“勃朗特三姐妹”一举跻身英国文坛一流作家的行列。

为什么勃朗特三姐妹要以男性名为笔名?这主要与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英国女性社会地位低有关。在家庭中,“女人的职责就是做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当时的法律也不承认已婚妇女有独立人格和身份;在教育中,社会普遍认为,受教育是男性的事情;出版商自然也不愿意出一些女性作家的作品。

因此,为了避免性别上的歧视,勃朗特三姐妹决定用男性名为自己的作品署名。

从《简·爱》看19世纪英国女性意识觉醒问题

勃朗特三姐妹

19世纪是英国傲视群雄的时代,工业化促使整个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矛盾日趋激烈,人民一边用更为激进的手段谋取权利,也有一些人用自己手中的笔抨击社会现实,争取话语权。其中不乏很多女性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便是其一,《简·爱》中女主人公简·爱出身卑微,却有着独立自主的个性,她不追求经济条件优越的生活,只一心追求忠贞爱情。夏洛蒂的世界观与婚恋观在当时绝对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因此,这部小说对于当时的女性思想意识的觉醒与解放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一、从《简·爱》看夏洛蒂的价值追求

通过对夏洛蒂本人人生经历的研究,学界不少人认定《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这样的说法似乎有失偏颇,简·爱只是夏洛蒂·勃朗特自身性格的某一面或者某一审美情趣的反映与表达,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她本人。

尽管如此,对简·爱的性格分析,依然可以作为研究夏洛蒂价值追求的重要渠道,这对研究作者的其他文学作品以及19世纪女性思想意识觉醒有着重大意义。

从《简·爱》看19世纪英国女性意识觉醒问题

简·爱是一个孤儿,从小父母双亡,由舅舅代为抚养。可是不久后,舅舅也去世了,简·爱的抚养权交到了无半点血缘关系的舅妈手里。简·爱家中男性监护人的缺失,给了她一定的“自由”,也为后文简·爱追求自我意识买下了伏笔;同时,舅妈以“我不爱说话”剥夺了简·爱的话语权,又塑造了简·爱“我是..的”的形象。这一形象后来又被代表男性权威的孤儿院院长再次放大。

夏洛蒂本人虽同样出身贫穷的牧师家庭,家庭矛盾却没有简·爱这样突出。她真正感受到命运与社会的不公是在15岁至20岁左右。此前,父亲将他们兄弟姐妹几人送进了一家寄宿学校读书,但是这里条件艰苦,致使夏洛蒂的两个姐姐染上肺痨死去。

由此,《简·爱》中在孤儿院因肺痨去世的小女孩海伦的形象便找到了原型。海伦博学、理智,给了简·爱很多温暖,也让她不惧眼前的困苦,也许这正是夏洛蒂对姐姐的记忆。

简·爱与夏洛蒂两人的形象似乎在这里又有了高度重叠:现实的困境让她们看清了命运的不公,想要摆脱宿命的种子就此在两人心中埋下。

也是15岁时,夏洛蒂去了伍勒小姐在罗海德办的学校读书,之后留校任教,并着手写作。20岁时她终于鼓起勇气,将自己的作品寄给浪漫主义的罗伯特·骚塞审阅,不承想却收到了对方的一顿羞辱:“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

相比而言,简·爱所承受的社会歧视则要小得多。从孤儿院离开后,简·爱直接进入了桑菲尔德庄园做家教,这里的人对她礼让有加,这与夏洛蒂本人做家庭教师时完全是两种不同处境,“私人教师……是没有存在意义的,根本不被当作活的、有理性的人看待”。可见,夏洛蒂本人对家庭教师这个职业是相当厌恶的。

那么她为什么要将简·爱设定为一位家庭教师呢?这就要说到《简·爱》的核心主题了,即通过写爱情来展现主人公简·爱的价值追求。简·爱所要承受的社会压力全都集中在了世俗、反复的罗切斯特身上。

初见时罗切斯特对简·爱的敌视与质疑呼之欲出,这象征着以男性权威为主的社会对简·爱的驱逐。之后两人在一次次辩论中,消弭了成见,简·爱也发出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完全跟你一样……我们站在上帝的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的怒吼,两人终于互相接受了对方。然而就在两人订婚时,简·爱才知道罗切斯特早已有了一位疯了的妻子。

从《简·爱》看19世纪英国女性意识觉醒问题

这个疯女人,并非作者刻意为增添戏剧效果随意捏造出来的人物,她实则代表了夏洛蒂的反叛精神。面对丈夫的无情,她一次次冲破束缚,拼尽全力找罗切斯特复仇,倾注了夏洛蒂另一种更为激进的反抗态度。

《概论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的写作主题》一文写道,19世纪的女性作家逐渐“抛弃模仿,独立意识增强,在作品中有意识地去抗争不平等。婚姻与爱情、女权主义、传统的冲突成为主要的三个方面”。这些特点在《简·爱》中可见一斑。

二、男性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女性生存困境

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也是自由资本主义在英国全胜发展的时期,经过社会各方面变革,英国最终完成了构建现代国家的任务,从一个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

这些变化触动着当时社会所有人的利益,各个阶层都被卷入不同性质和内容的民众运动之中。“民主”与“科学”的潮流逐渐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上现实主义逐渐取代浪漫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

女性的社会生存困境自然也被提了出来。

在当时,中等阶级的家庭普遍认为:男人属于公共领域,女人属于私人领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男主外,女主内”;而对于工人阶级家庭而言,生存是主要使命,妻子和丈夫都要为生活奋斗,因此他们的关系是相对平等的。

不过,即便如此,19世纪英国的现代化依然没能改变女性“第二性”的地位,她们在工作、教育、家庭、政治等领域都要服从于男性。

从《简·爱》看19世纪英国女性意识觉醒问题

因此可以想见,夏洛蒂《简·爱》的出版在当时社会引起的轰动。但这部小说也暴露出了夏洛蒂本人思想上的不足,以及当时社会女性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简·爱》中的女性虽有独立意志,却无独立能力,最终还是要通过社会地位更高、财富更多的男性来肯定其价值。

当意识到罗切斯特有妻子时,简·爱需要作出抉择:委曲求全跟着有钱有社会地位的罗切斯特,还是再次沦落为贫穷的孤女。简·爱选择了后者。请注意她的生存处境:“我现在的处境已由不得我面子问题了,我不得不切入正题了。我身无分文,又无亲无友,我必须我找点活儿干才可以。可能干些什么呢?我向谁求救,求谁又能帮助呢?‘你知不知道附近是否有谁家需要佣人?’”

知识和学问一旦脱离了教师工作就变得一文不值,简·爱甚至要靠乞讨才能生活,“你能给我一点儿面包吗?我实在是饿极了”。如果不是恰巧可以投靠表哥,简·爱怕是要饿死街头了。回归家庭,是当时英国社会女性生存的唯一出路。

不仅如此,后文中,作者更设定了一位富有的亲戚将巨额遗产交给简·爱的情节。因此,可以说,简·爱个人现实地位,均是由他人给予的,而不是由她个人争取的。

这是夏洛蒂本人思想的不足,也是当时社会女性无法突破的困境。直到19世纪中后期,一些报纸刊物为女性就业大声呼号,女性才拥有了经济独立的机会。历史上著名的南丁格尔正是响应这一号召不顾家庭与社会的阻力投身到了护士事业中去,成了当时不少女性的榜样。

三、20世纪英国女性意识的普遍觉醒与《简·爱》在中国的传播

19世纪下半叶,英国中等阶级女性已经萌发解放意识,她们要求选举权,召开群众大会,在大街上..——在绅士风度盛行的维多利亚时代,窈窕淑女去街上..,简直不敢想!不过,这些活动收效甚微,社会的主导思想依然是将女性看作是男性的附属。

直到20世纪初期,有女性进一步采用了更为激烈的手段女性权利,我们可以将这种方式视为是对“窈窕淑女”刻板印象的反抗,也可以看出英国女性在这一时期对谋取社会权利的诉求变得空前急迫。权利的争夺并非一蹴而就的,但随着女性对权利诉求的决心以及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她们一步步得到了应有的权利。

意识独立、敢于斗争,是20世纪初英国女性普遍的追求。

在维多利亚时代留下的文学遗产中,众多女性作家和她们的作品此时无比耀眼、夺目。19世纪被誉为英国“女性创作的丰收季节”,到了20世纪,为女性独立而写作的特点也被承接了下来。女性主义和女权运动的实践为英国女作家们的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也正是在20世纪,《简·爱》首次被引入中国,这还要得益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张介绍西方文化的推动。最早可追溯到1917年《妇女杂志》刊载的《泰西女小说家论略》,这篇文章第一次向中国人民介绍了夏洛蒂·勃朗特与《简·爱》。无独有偶,作者署名也是位颇有男性气质的笔名——林育德,而其本人的姓名和性别,则不得而知。

从《简·爱》看19世纪英国女性意识觉醒问题

之后,得益于郑次川、韩侍珩、周其勋等人介绍《简·爱》的著作和译作,越来越多中国女性受到简·爱精神的感染。这也为同一时期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助力。

从1847年《简·爱》出版以来这近两百年间,这部小说已经被翻译了几十种语言、几百个版本,仅在国内,就有三十个版本之多。此外,《简·爱》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广播剧和舞台剧等等,时至今日,《简·爱》依然是很多人推荐的必读经典。

因为在今天,女性虽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但独立的思想意识却并非人人都有,《简·爱》的审美教育作用,引导女性自尊、自爱、自强,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每个人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