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蒲松龄:如果你认为《王六郎》在歌颂人鬼情谊、知恩图报就错解了

2020-02-26 15:25:35 暂无 阅读:1250 评论:0

蒲松龄:如果你认为《王六郎》在歌颂人鬼情谊、知恩图报就错解了

蒲松龄塑像

人教版高中选修课选入了清初小说大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两篇小说《香玉》和《王六郎》。其中,《王六郎》一文的教学,基本上都被设计成从故事主体情节归纳人物形象——王六郎有情有义、知恩图报、舍己救人、善良高尚;从而得出小说《王六郎》歌颂人鬼情谊、知恩图报的主题。

如果单从《王六郎》一文的主体故事来看,这一教学的引导和结论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忽略或者错解了小说末尾“异史氏曰”一段,也就丢弃了蒲松龄创作《王六郎》所要表达的本意。

一段“异史氏曰”,深刻地表达了蒲松龄三重思想立意:

蒲松龄:如果你认为《王六郎》在歌颂人鬼情谊、知恩图报就错解了

《王六郎》小画书封皮图片置身青云者异史氏曰:置身青云,勿忘贫贱,此其所以神也。今日车中贵介,宁复识戴笠人哉?

蒲松龄以故事中做了土地神的王六郎与现实中的乘舆贵介做了鲜明地对比,重在批判后者:一朝位尊爵显,竟转脸不识贫贱之交。

王六郎不忘渔父许,不只是因为曾经喝了许的多少“酹地”酒,更因为许本身就是位懂得感恩的人。许每晚在淄河(孝妇河)打鱼,都不忘“饮则酹地”,祝:“河中溺鬼得饮”,实则是以虔敬之心祭祀给他丰厚馈赠的河流。王六郎和渔父许彼此知音,惺惺相惜。许不因为王六郎是溺水而亡的鬼身就畏惧,反因为他怜惜婴儿义舍替身而更敬佩王六郎的仁爱之心,知交之情也更进一步;王六郎感念许的知遇之情,更是加倍回报。

蒲松龄:如果你认为《王六郎》在歌颂人鬼情谊、知恩图报就错解了

《王六郎》小画书插图

然而,这样美好的人情关系却非现实中所有。蒲松龄的人生遭际在《聊斋自志》中有非常浓烈清晰地表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魍魉见笑。”现实之残酷,令蒲松龄悲愤之至,所以才有“今日车中贵介,宁复识戴笠人”这样强烈地对比与批判。林下綦贫者异史氏曰:余乡有林下者,家綦贫。有童稚交,任肥秩。计投之必相周顾。竭力办装,奔涉千里,殊失所望。泻囊货骑,始得归。(意为:我家乡有位布衣,家里奇贫。见发小显贵了,他想去求赏识眷顾,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

蒲松龄:如果你认为《王六郎》在歌颂人鬼情谊、知恩图报就错解了

《王六郎》小画书插图

这位“家綦贫”的林下者,其实就是小说中渔父许的反照。渔父许在知交王六郎从鬼到神的升迁之后,在王六郎地感念邀请下,千里赴约,实则是友情相续的寓意。而这位同乡因为发小发迹了就不顾尊严去求“周顾”,真真为蒲松龄所不齿!族弟作《月令》以嘲讽异史氏曰:其族弟甚谐,作月令嘲之云:“是月也,哥哥至,貂帽解,伞盖不张,马化为驴,靴始收声。”念此可为一笑。(意为:同乡的族弟作《月令》曲嘲笑他:这个月,哥哥到家了,貂皮的帽子也脱下来了,马车的华盖也收起了,高头大马换成了小毛驴儿,落地有声的靴子也蔫儿了。唱唱这个《月令》小曲儿开心一笑。)

蒲松龄:如果你认为《王六郎》在歌颂人鬼情谊、知恩图报就错解了

蒲松龄故居陈设

蒲松龄借那位同乡的同族兄弟之口,用非常诙谐的方式,给了异想天开的求荣者以犀利地嘲讽。

纵观《王六郎》尾声的“异史氏曰”,上述三个层次,与正文故事形成鲜明地正反对照。文章深刻地批判(对贵介)、犀利地嘲讽(对林下者)才是蒲松龄真正要表达的本意,绝不是为歌颂什么、为渴望什么而作,否则,“异史氏曰”一段就成了赘余,就不该有。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给出了这样的总结:“用传奇手法,而以志怪。”仅仅九个字,不但精辟地点明了《聊斋志异》对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取材的传承,同时指出其对唐传奇表现手法的发展。

蒲松龄:如果你认为《王六郎》在歌颂人鬼情谊、知恩图报就错解了

蒲松龄故居陈设

志怪小说从诞生起,受魏晋玄学和佛法来生转世的影响,以“信其有”的态度,粗略记录怪异鬼魅故事为主要题材;到唐代传奇,则往往用婉转细腻的手法描摹传闻轶事。而蒲松龄恰恰把二者精妙地整合并发扬光大。他离奇地取材,细腻地刻画,把王六郎的故事表现得精致感人,但结尾却又笔锋陡转,字字珠玑,句句箴言!《王六郎》一文凸显了蒲松龄志怪小说的霸气功底,堪称“写鬼”一绝!

在高中语文教学里,如果不把“异史氏曰”一段分析透彻,单纯的就“王六郎”的故事讲有情有义、知恩图报,不仅是以偏概全,不仅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更是舍本逐末,错解蒲松龄的本意。所以,学习《王六郎》,不能丢弃小说末尾的“异史氏曰”。

作者 ▏乾隆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