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2020-04-08 12:42:07 暂无 阅读:1215 评论:0

说到楚汉相争,永远绕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对楚霸王项羽的惋惜,并从这个话题延伸出对楚汉相争胜败走向的分析。一个50多岁的“油腻大叔”能够战胜比自己小24岁的“精神小伙”,这里的原因多之又多,但有一点很重要,往往会被忽视掉,那就是二者对战略地理的理解不在一个层面上,以至于项羽分封时,留下了隐患,这一点上正体现了“大叔”阅历的优势。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刘邦、项羽剧照

楚汉相争时期的地理特点

在军事上有句话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代表着战争走向胜利的关键时机,这个时机偏向了哪一方,哪一方就会占据先机,掌握主动权,这是战术层面;人和不光是将帅同心、民心所向,也蕴含着指挥得力,战场上的人员协调得当,这也是战术层面。而天时可能稍纵即逝,人和也带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例如项羽的动员能力并不差,但四面楚歌一样会瓦解楚军将士的凝聚力。

所以在这三个要素当中,地利才是一个具有高度稳定性的因素。兵家四派中的权谋派、阴阳派都将地理因素看作是主导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当然,兵家学说是更具体的运用地理环境进行战术安排,而楚汉战争的地理因素则更多的体现在战略布局上。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关中沃野

关中地区在我国古代可谓是“明星级别”的存在,从先秦到隋唐,它都扮演着核心区域的角色。但也不得不承认,隋唐时期的关中已经“体力透支”,承载不了大一统帝国的治理需求,只是关陇集团为它强行撑住了颜面,才使它的战略地位又绵延了一百多年。

而关中地区真正的高光时期,是在春秋战国到秦汉的数百年间。这个时间段内,我国呈现了东西两大文明中心,一个是关东(以中原为中心),另一个就是关中。在此之外,有两个特别的区域,一是楚国所占据的江淮地区,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繁荣程度不亚于中原;另一个就是四川地区,它是较晚进入文明视野的,所以“天府之国”最初并不是指成都平原,而是指关中平原。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当初周平王为了解决西戎的骚扰,向秦襄公许下承诺,只要赶走了西戎,关中就归秦国,这一刻就奠定了秦国立足的根基。秦人经过数百年的努力,到秦穆公时,就已经制霸了整个关中平原。“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战国策·卷三》

那么关中为何对秦人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其实秦国先祖曾经镇守西垂,深知关中地区的战略优势。放眼全国,除了关中之外,其他地区并没有形成可以防御的封闭式结构。而关中则是一个四塞之地,四面环山,留有函谷关、武关、大散关、萧关四大险关要隘,足可以保证关中平原的稳定发展。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四塞、潼关也是依托黄河扼守三面的要塞

正因为关中地区的封闭性,也造就了它的局限性,易守难攻的同时,它也很难迈出东进的步伐。或者说地域限制下,它虽抱有关中沃野,却也仅限于关中沃野,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秦国的军队出关远征,所以在春秋争霸中,秦国显得后力不足。

而关中的优势在于近水楼台的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如果这两个富饶的区域被关中政权所掌握,那么关中政权的资源获取能力就会大大提升,拥有了足以与整个中原对抗的实力。而且我国的地形走势是西高东低,也就是说关中,汉中、四川都地处上游,东进的战争更具压迫性。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我国地理地形走势

秦汉的统一战争都是由西向东完成的,而且汉家是“复制粘贴”了秦国的统一模式。而这种模式的缺点非常明显,那就是将关中、汉中、四川分开之后,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具备足够的实力与中原,甚至是江淮势力进行对抗。后来的东汉光武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中原反击关中得手。项羽分封时也确实将此三地进行了分割,那么为何还会一败涂地呢?楚汉相争中的战略地理运用

为何以“精神小伙”比喻项羽,以“油腻大叔”比喻刘邦呢?除了二人年龄相差了24岁以外,项羽在战场上的表现太过出色,力拔山兮气盖世只形容了他的勇猛,却没有形容他在战术选择上的灵活机敏。而刘邦更像是个“老油条”,不仅会钻空子,还凭借丰富的阅历掌握了用人技巧,并掌握了战略上的主动权,这一点尤其的表现在对战略地理的理解上。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刘邦剧照

前面说到了军事上的概念“地利”,它指的是将山川地貌运用于战争之中,以便选择主攻点和战场。但如果要放大到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那就是对全国险关要隘、地理地貌分布情况的掌握,以便选择根据地以及发展方向。

项羽是一位出色的战术家,在局部战役时可以选择战场,并根据战场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战术,如巨鹿之战上的破釜沉舟。但他算不上战略家,对全国山川险隘的战略地位并不理解,这也是其战绩太过优异造成的,因为在他眼里,没有攻不下的城,没有跨不过去的河。这也可以说是两人对战争的理解不同,项羽的战争思维是最大程度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刘邦是最大程度保存自身力量。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刘邦入关路线

因此刘邦更热衷于研究地理,从彭城向关中进发时,最常规的道路就是取洛阳,走函谷关大道。但洛阳是一座坚城,攻城必将带来较大的损伤,所以刘邦选择了迂回,避开了这座坚城。除了函谷关大道,刘邦掌握的路线还有一条,也就是从南阳盆地越过秦岭,经过武关直插关中。

其实这条路线也是对时局做出了足够的分析,当时章邯带着主力与项羽鏖战,关中的兵力捉襟见肘,秦王将所剩不多的兵力主要布防在函谷关,武关则是防守薄弱的一环。刘邦的军队翻越伏牛山脉进入南阳盆地后,迅速挺进武关,打败守军,进入关中平原。再随着蓝田之战的胜利,引起了关中地区的恐慌,刚夺回政权的子婴也就放弃了抵抗。如果换成项羽,很有可能是在洛阳与函谷关下进行死战。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项羽剧照

当汉家军占据关中后,萧何将秦丞相府和御史处的法令、文书与天下图籍收藏起来,而将金银财宝封存。在萧何看来,这些图籍远比金银财宝重要。的确,这些图籍成了汉家的重要资料,天下的关塞、户口、强弱清晰明了的展现在刘邦面前,为日后战略上的军事准备提供了“大数据”。项羽分封留下的隐患

公元前206年,项羽接手关中,并开始论功行赏,以西周的分封制为模板,“复制粘贴”了十九个国家,这些国家又都各自为政,没有共主。项羽的逻辑就是回到春秋时期,一个霸主统领全局,监管国际秩序,这个霸主就是他自己。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西楚与分封的18国

在灭秦战争中,由于需要搞赏的人太多,战国时期的格局已经无法满足分封要求,所以项羽将原七国疆土再次分成大小不等的几部分:

一、秦国一分为四:汉王刘邦,管辖巴蜀、汉中;雍王章邯,管辖咸阳以西的关中地区;塞

王司马欣,管辖咸阳以东、黄河以西的关中地区;翟王董翳,管辖上郡;

二、魏国一分为二:西魏王魏豹,管辖河东地区;殷王司马卬,管辖河内地区;

三、韩国一分为二:河南王申阳,管辖黄河南岸的韩地;韩王成,管辖剩余韩地;

四、赵国一分为二:代王赵歇,管辖代地;常山王张耳,管辖剩余赵地;

五、楚国一分为四:九江王英布,管辖九江地;衡山王吴芮,管辖今湖南区域;临江王共敖,管辖南郡;西楚霸王项羽,管辖楚地九郡;

六、燕国一分为二:辽东王韩广,管辖辽东地;燕王臧荼,管辖剩余燕地;

七、齐国一分为三:胶东王田市,管辖胶水以东;济北王田安,管辖济水以北;齐王田都,管辖剩余齐地。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项羽的分封其实就等同于分化和瓦解诸侯势力,不管是一分为几,至少都在局部形成了相互牵制的作用。但项羽想要维持国际秩序时才发现,这种更加碎片化的政治格局并不是预想的一样,反而更容易出现地域摩擦,楚霸王难以形成多方位的监管作用。当各国陷入了相伐,项羽徒劳地维持着国际秩序,却没有效果,即便没有刘邦,项羽的精力也必然被这种徒劳无功和诸侯的怨恨所削弱。

而最为致命的,是在分封诸侯时,项羽将所有战略要点都拱手让给别人,只选择了最不能守的平原之地给自己。西楚的领域其实是在当年楚国疆土的东北部,在现在江苏安徽与河南东部一带。这里的平原地形确实是天然的产粮区,却也是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地貌立体图

“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史记·货殖列传》

要知道当年的楚国之所以强大,除了有东部平原的沃野以外,还在于它拥有西部、南部、北部的高山险隘,这是经济之外,最重要的战略保障。楚国的衰败就是源于西部险隘落于秦国之手。项羽将楚地一分为四,自己是占据了最富庶的地区,却放弃了西部的山川地带,就像是个“裸奔”的富豪,成为“劫匪”最觊觎的对象。

项羽为了防止“劫匪”的打劫,就将最像劫匪的刘邦分封在了秦国故地最偏远的地方。在那个时代,关中是将汉中、巴蜀作为附庸,是物资的来源,汉中乃至四川与内地的联系,大都必须经过关中地区。所以在分封时,项羽将关中地区分给了三个秦朝降将,就是为了让他们守住秦岭通道,将刘邦“封印”在汉中。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汉中通往关中的古栈道

但项羽过于乐观,他并没有想到,如果刘邦消灭了三个关中王,统一了关中会怎样。如果是这样,汉中、四川、关中再次连成一片,形势就与当年的秦国很相似了。关中四塞会将关东诸侯全部抵挡在外,这能保证根据地的稳定,而关中的军队却可以随时骚扰关东各国,汉中盆地、四川盆地、关中平原会为刘邦的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这也是关东各国不具备的优势。

而且由于项羽“化整为零”的分封模式,东方国家比当年的六国更加弱小。当年关东六国尚且因领土分散,无法形成合力,最终才被秦国各个击破;而楚汉时期,关东十五国更加碎片化,根本无法协调。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就在这样的形势下,项羽还能将关东诸侯推向对立面,成为刘邦的盟友。这与他分封的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这个不合理表现在错封、漏封两个方面。

首先是错封,刘邦被封到巴蜀就是个错误,按照约定,先入关者为王,刘邦本就应该是汉中王,可项羽以三位降将“瓜分”了关中。刘邦请亲家项伯出面,才要来了汉中之地,后来刘邦因为此事指责项羽“负约”,在诸侯中引起较大共鸣。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章邯剧照

而三个关中王中只有章邯具备军事指挥能力,后来能在废丘坚持抵抗汉家军9个月,另外二王几乎没有抵抗便投降,并未达到守卫关中的预期。而且当年章邯带领20万秦军投降,后被项羽活埋,关中百姓恨死了章邯,他的群众基础并不好。

其次是漏封,最主要的就是齐地的田荣,虽然田荣在项家与章邯的战争中作壁上观,但他在反秦斗争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齐国复国。项羽在齐地封了三个王,而忽视了田荣,所以田荣造反是情理之中的。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田荣剧照

不光如此,田荣还在造反的同时鼓动刘邦、陈馀也造反,资助另外一个卖力不讨好漏封的彭越造反。所以这个漏封直接影响了项羽的战略布局,当刘邦在关中折腾、彭越在梁地折腾、陈馀在赵地折腾时,分身乏术的项羽只能选择先收拾离彭城最近的田荣。“油腻大叔”的战略格局

刘邦的战略格局显然要高明一些,既然汉中与巴蜀相对封闭,那就烧掉秦岭通道上的栈道,解除后顾之忧后闷声搞发展,同时也做出“老实人”的样子。当机会来临时,也就有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做法,刘邦从汉中出兵,迅速消灭了关中三王,成功达成当年秦国的战略姿态。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公元前205年开始,田荣起兵灭掉三齐,重新统一了齐国,自称齐王,并帮助陈余击败了常山王张耳,把张耳的疆土送给了代王赵歇,让他称赵王,而赵歇则把代国送给了陈余。项羽建立的“国际秩序”开始分崩离析,紧接着,辽东王韩广被燕王减茶所杀,燕国重新统一。

霸王这暴脾气上来后,决定以武力维护“世界格局”,于是大军进发齐地,收拾罪魁祸首田荣。项羽在军事征伐上的“亲历亲为”决定了他的维护秩序只能是单线的,这就为全国各地的诸侯反叛留出了时间,项羽不仅能体会到鞭长莫及,更能体会到分身乏术,刘邦就是趁这个机会向中原进军的。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刘邦很清楚,出关作战的关键在于打通韩、魏地区,这也是当年秦国东出的模板,攻下韩、魏之后便可自由选择路线,北上可攻赵国,南下可攻楚国。而项羽的西楚位于东部的大平原,韩、魏的山地一旦被占据,东方国家面临的就是无险可守。

项羽并非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在伐齐之前,杀掉了与刘邦亲近、且扣押在彭城的韩王成,改立亲近自己的郑昌为韩王,意在阻挡刘邦出关,为自己伐齐赢得缓冲时间。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韩、魏分布位置

刘邦同样“复制粘贴”了秦国的远交近攻战略,在获得关中两个月后,先是招降了河南王申阳,又令韩信将韩王郑昌往死里打,另立韩王信。就这样,刘邦占领了河南西部地区,控制了函谷关天险。随后又以同样的模式,招降西魏王魏豹、股王司马印,获得了黄河以北的战略要地。刘邦用了半年时间,打通了河南、山西的中部通道,为伐楚开辟了坦途。

楚汉战争正式开打是以刘邦合纵伐楚为标志,刘邦聚集了56万人,兵分三路,北线沿黄河以北的河内通道进军;中线出函谷关,从洛阳道进军;南线出武关,从南阳盆地进军;目标为西楚首都彭城。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刘邦攻打彭城路线图

刘邦大军趁项羽身陷齐地的时机,顺利占领了彭城,这是楚汉战争的一个时间节点。回顾这个历程,项羽分封到刘邦占领关中,只用了不到5个月;刘邦出关到占领彭城,只用了8个月,速度之快确实出乎意料。

同样,项羽的反击也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刘邦联军尚未休整时,项羽就已经回师彭城。战术大师的名声也在此时体现出来,项家军3万兵马,在半日之内闪击刘邦联军得手,创造了古代战场上的又一次神话。此战,刘邦损失了约20万人马,退至荥阳才算稳住了阵脚。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各路诸侯见刘邦势穷,纷纷退散,刘邦的首次合纵战略失败。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刘邦退军路线

彭城之战中,项羽的战争天赋发挥到了极致,但刘邦的战略优势并未失效。因为他还占据着河南、山西的所有战略要地,河南西部、山西南部的山区通道也没有丢失,关中、汉中、四川这三大根基也牢牢地掌握在刘邦手中。

刘邦退守荥阳是一个很关键的战略选择,三国时期刘备兵败猇亭后,退居白帝城也是一次关键的战略选择,刘备很可能是借鉴了刘邦的这次经验。

古荥阳北面临黄河,南面是高山,以一条狭窄的道路与洛阳连接,旁边是广武、修武、成皋三大军事要塞,这些地名可能不太出名,但虎牢关一定都知道,虎牢关的前身就是成皋,在隋朝时又改名为汜水,汜水关也是指它。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虎牢关位置

这几大要塞与荥阳共同组成了串联式的防御体系,相互支援,形成呼应,能够抵挡东方的军队进入西部。这几个要塞与荥阳可以算作洛阳的门户,想攻打洛阳、逼近函谷关,就得先攻克这一防御体系。所以刘邦停在荥阳,就是汉家版的“天子守国门”,守住荥阳,大后方就会安然无恙,稳定发展,为刘邦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

除了自身的地理特点外,放大至区域来看,荥阳又是山地向平原过渡的分界线,在它的东面则进入了平原地区,也就是一马平川的通往西楚彭城。这说明刘邦的意图始终未变,就是要对项羽的后方基地形成威胁,这也是项羽一手造成的隐患。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荥阳周围的重要战役

刘邦对荥阳的重视程度非常高,楚汉相争在荥阳、广武一线陷入对峙时期,结果是互有胜败,而刘邦最终是控制住了荥阳。依托荥阳的正面战场陷入僵持,刘邦则开始了侧面战场策划,彭越和英布进入刘邦的视野。

在成功拉拢二人后,英布在西楚南面开辟了抗楚的第二战场;彭越于山东、江苏、河南一带不时骚扰项羽后方,开辟了第三战场,这个方向上,严重破坏了项羽的粮食基地,使项羽控制区域的唯一优势遭到压缩。如果说这三个战场都只是牵制项羽的话,那么第四战场的开辟就是汉家对西楚的压制,这个战场的主导者就是韩信。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英布、彭越剧照

在第四战场开辟之前,天下形势可以表现为三块,即刘邦控制的西部、项羽控制的东南部、以及观望中的列国。这部分土地大约占据了秦朝版图的三分之一,其中主要包括赵国、燕国、齐国,地理范围涵盖今天的山西中北部、河北、北京、山东全境、河南东北部、辽宁等地。

第四战场的开辟,同样是“复制粘贴”秦国的统一路线,当初秦国灭掉了韩、魏、赵、燕之后,才有了更大的空间去攻击楚国。此时的形势对刘邦来说,只有将赵、燕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才能对齐、楚形成北面的压制。由于齐楚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齐国在没有出路时将不攻自破,而项羽就会被压缩成东南一隅的小势力。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韩信大迂回路线、汉家军四大战线

在韩信大迂回战略下,整个北方都成了汉家的天下,在伐齐时还将项羽大将龙且斩杀,齐地也尽归汉家。到这时,战争的天平彻底转向了刘邦,霸王却越来越陷入孤立之中。

公元前202年,从未低过头的西楚霸王项羽主动向刘邦言和,欲以鸿沟为界划定疆土,鸿沟以西归汉家,鸿沟以东归楚家。这与两千多年后的“划江而治”并无本质上的区别,都是强势的一方被揍成了弱势的一方,然后原本强势的一方提出了缓兵之计。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鸿沟遗址(今荥阳与郑州市交界处)

鸿沟是战国时期由魏国开凿的人工河,是从荥阳引入黄河水,向东流经中牟、开封、折向南方,通过颖河连接淮河,再由邗沟与长江贯通。这虽然是一条“经济线”,却也非常巧合的成为古代战略地理分界线。鸿沟以西是易守难攻的山区、鸿沟以东则是无险可守的华北平原。

所以项羽的这个缓兵之计并不能产生现实效果,刘邦依托着鸿沟以西的有利战略地势,可以随时可以跨过鸿沟深入项羽腹地,而项羽自打从咸阳“荣归故里”后,就再也没有机会进入关中地区。

楚汉争霸:“油腻大叔”战胜“精神小伙”,战略地理的理解偏差

刘邦这个“老油条”并不担心背上负约的骂名,很痛快的接受了约定。约定达成后,项羽立刻回到彭城休整,也并未对“老油条”有所防备,以为“楚河汉界”能够保全三五年的太平。而刘邦负约来的太快,项羽刚回军,刘邦的军队就“尾随”而来,这一次进军就彻底结束了楚汉相争的局面。

从整个楚汉争霸的形势看,刘邦占据了两个关键的地理坐标,一个是贿赂项伯争取来的汉中,一个是拼命守住的荥阳。前者是进驻关中,复制粘贴秦国崛起之路的关键;后者是保有地理优势的咽喉要塞,达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优势,也是荥阳的僵持,为侧面战场的开辟提供了保障。而项羽自分封之后,就将自己完全“..”在列国攻击的范围之内,所以刘邦可以轻松的长驱直入西楚腹地,地理战略上的优劣显而易见。这就是“油腻大叔”胜过“精神小伙”的关键一环,即对战争、战略地理的理解层次差距较大。

参考史料:《史记》、《战国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