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得人才者得天下:官渡之战曹操军队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2020-04-10 12:42:34 暂无 阅读:1455 评论:0

古语有云:“得人才者得天下”,而充分彰显了这句古语正确的事例不在少数,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曹操凭少量兵力战胜袁绍的数十万大军取得最后的胜利而告终。这为曹操之后占领北方地盘和势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此事经过仔细剖析,可以发现,这与曹操善于用人与袁绍不善用人有着极大的关系。

这次战役一方面使当时袁绍与曹操两个敌对的阵营在势力与地位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将“用人之道”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引人深思。

得人才者得天下:官渡之战曹操军队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一、“用人之道”之采纳良言

何为做大事的根本?何又为事业成功的保障?谓之:巧妙、灵活运用“用人之道”。

观东汉建安五年五月爆发的官渡之战的起因、经过及战事的最终结果,其中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但最值得我们深思的就是如何重用人才,又如何善用人才,又如何将“用人之道”熟练自如的运用。

纵观官渡之战的整个过程,对战双方各以曹操和袁绍为队伍的主帅,但在“用人之道”一事上,两人采取的是完全不同的用人路线。

得人才者得天下:官渡之战曹操军队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1、曹操讲究用人用贤而不重亲。用人讲究用贤明才能之人,必然求贤若渴、必定礼贤下士、虚怀若谷。曹操求贤如渴的情感曾多次在他的诗词文章中出现,在官渡一战之中曹操自始至终都坚持了“任人为贤”的主张,他擅于采纳谋士的建议,指定了“利在急战”的战术,在开战之初就打下一战胜仗,大大鼓舞了军队整体的士气。

但终归因为兵力过少的原因,整体局势对曹操极为不利。但曹操始终没有放弃,他想不出什么能战胜的好方法,故而求助自己的谋士荀彧,史料记载:“自八月起,至九月终,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并接受了荀彧的意见,下定决心与袁绍决战官渡。

最重要的是,曹操不仅仅只是重用自己阵营中将军、谋士,更可以大度的采用由原属袁绍阵营之中但后来向曹操投诚的谋士、将士提出的利国利民的建议,并重用这些人,比如:曹操厚待受袁绍疑忌和排挤的许攸,采纳了许攸的火烧乌巢、断其粮道的计策,摧毁了袁绍取胜的物质基础。由此可见曹操并不注重身份地位,他真正看重的是对方是否真的有过人的才能和是否有一颗忠于他的心。

得人才者得天下:官渡之战曹操军队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官渡之战

2、袁绍讲究用人用亲而不重贤。任人唯亲,必然武断专行,堵塞贤路。袁绍对内任人唯亲,实行家天下:袁绍极其看重亲族,实行家天下。他的三个儿子、一个外甥本是不堪重用的无才无德之辈,但由于袁绍“用人用亲而不重贤”的主张,满心认为自己亲族更加可信,故不顾朝臣谋士谏言,委任不堪重用的亲族担任要职、高官。

此外袁绍极其宠爱自己的小儿子袁尚,将长子袁潭派到青州做刺史,而将袁尚留在自己身边,意要破除老祖宗传下来“立储以长”的古训。中国古代讲究立嫡立长,可袁绍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所以引起之后亲族之内互相残杀、争权夺利。

另外他对外也不能重用贤才、接受谏言:袁绍身边的谋臣能士并不比曹操少,但是袁绍对待谋臣能士的态度一直都是不重视、不相信、不采纳。史料记载,原在官渡之战之初,他的谋士田丰和沮授两人曾分别上书献言建策:“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

得人才者得天下:官渡之战曹操军队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但是由于袁绍的一意孤行和刚愎自用,他并不采纳田丰和沮授的谏言,甚至剥夺了谋士沮授的自由活动,将其监禁于军营之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没有取得最终胜利是有迹可循的。

在此之外,袁绍除了对内任人唯亲,实行家天下;对外不能重用贤才、接受谏言之外,他在官渡之战一事上还有窃位的野心。此时于我国古代史书《资治通鉴》一文中也有记载:“绍既克公孙瓒,心益骄,贡御希简。主簿耿包密白绍,宜应天人,称尊号。绍以包白事示军府。僚属皆言包妖妄,宜诛,绍不得已,杀包以自解……绍简精兵十万、骑万匹,欲以攻许。”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只是为了顺应当时的民意,才不得已借“杀耿包”来“自解”,可见他并非没有窃位的野心,他想扩张自己的领土,将整个北地划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综上,袁绍的这些做法,既不能让其下属信服,也不能让其亲族所接受,故而袁绍的做法并不得人心。

作为军队的主帅,在两队进行战役的时候,始终要做到胸有成竹、稳定军心、鼓舞士气,而这些胸有成竹的自信就来自于主帅心中的信心和谋臣能士的正确的谏言,并不是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有勇无谋,但袁绍并不明白这一点,故而导致官渡之战最后的失败。

得人才者得天下:官渡之战曹操军队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二、“用人之道”之粮草政策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说明了在我国古代战争中“粮草”的关键作用,而在官渡之战中的关键正是体现在对抗双方的粮草这一根本问题上,于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中有“袁绍粮草充足,‘宜且缓守’;曹操无粮,‘利在急战’”的描述,从中可以得知:袁绍将士人数与粮草都胜于曹军。

粮草可视为打仗途中最为重要的因素,袁绍也应该在护送粮草上多分发一些将士保护粮草,保证粮道安全无误。当时不少谋士能臣都向作为主帅的袁绍进言,谋臣审配向袁绍提出:“行军以粮食为重,不可不用心提防。”可袁绍丝毫不将此事当做要事,而且他还将“性刚好酒,不得军士爱戴。”的淳于琼作为运粮并把守储粮之地的要将。

当时有很多谋士向袁绍反应此事不合理,但袁绍丝毫不理会他们的谏言,深深伤了建言献策的许攸。通过这件事,许攸也明白袁绍并不是一个合适称职的君王,所以他毅然投诚于曹操。

果不出意外,许攸其实是一个十分有才能的谋士,他在官渡之战上向曹操进了许多良策,为曹操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起了极大的作用。之后袁绍军队兵败如山倒,“于是绍军惊扰,大溃。绍及谭等幅巾乘马,与八百骑渡河。”在此次战役之后袁绍的得力大将张舒、高览弃袁绍又择了曹操这个新主,更使袁绍一方将士军心动摇。

得人才者得天下:官渡之战曹操军队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此次的官渡之战导致袁军大伤元气,这是既定的事实,但是战争之后袁绍集团并未得以休养生息而是继续败绩,甚至最终导致袁绍本人走向死亡。

关于袁绍的死亡史书上记载的并非过于细致,《三国志》一文中有这方面的粗略记载 :“冀州城邑多叛,绍复击定之。自军败后发病,七年,忧死。”在此战役中曹操再次获胜,袁绍再次失败。

历史上记载的曹操是位既大度又多疑的君王,曹操在自身的才能与宽阔的胸怀之下才敢于大胆采纳各个能人志士的计谋,他看重每一位有才能的将士大臣,甚至原属于敌方的投诚人士。

史上极其有名的一件历史故事是曹操“汉光武毁书”,他发现自己军下有叛徒在给袁绍偷偷传信,但是他并没有严惩那些叛徒,而是下令将那些用来传递情报的书信全部烧掉,并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由此可知,曹操乃一能人也!他懂得欲成霸业,必须笼络人心,不能因杀一人而寒天下人之心的道理。同时也因为曹操对待贤才能人的做法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得以聚集了一大批的人才,形成了文有谋士,武有猛将,真正达到了文武双全的境地,故而最终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曹操的对比之下,我们就可以发现袁绍为何最终会到达如此的境地,只是因为“用人之道”没有走好,他心胸过于狭隘、太过刚愎自用才会导致自己最终竟无人可用,最终带着不满与愤懑孤苦地离开这个人世间。

得人才者得天下:官渡之战曹操军队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三、袁绍的用人不善与曹操的善于用人

官渡之战只看表面和开始,本是袁绍稳稳的胜利,最终却被兵少粮少的曹操打败,这是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

1、从袁绍角度探讨他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有贤士能人在手,他不信、不理、不用;碌碌无为、不堪重用的亲族一系,他信、他理、他用。所以他在官渡之战中最后得到的只有失败,袁绍讲究用人用亲而不重贤。任人唯亲,必然导致武断专行,堵塞贤路的后果。

据《三国志》一文中记载: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家族,这样的身世在当时是极其显赫的,而且袁绍政治集团占地辽阔,兵强马壮,是当时可以称霸北地最有希望的领导者之一,但袁绍讲究用人重亲而不重贤,且不采纳、不信任那些俗称“外人”的谋臣志士,所以那些“能干”的亲族做出的错事导致的漏洞长此以往,无人补漏,袁绍最终无能干之人,这也是导致袁绍最终达到一败涂地的境地的主要原因。

而排斥与不信任许攸,把原本属于自己的杰出谋士连同军事机密一并白送给曹操,则是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失败的直接原因。

由此可知,能成大事者,必然都是集大度可容人、善于用人、能虚心接受下臣的谏言,而心胸狭隘、嫉贤妒能、刚愎自用者就算先天条件再优越都难以成大事。

得人才者得天下:官渡之战曹操军队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2、从曹操的角度探讨他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善于用人和虚心接受谋士贤才的谏言良策是曹操成功的前提因素。在官渡之战首战因兵力等各种原因曹操军队打败仗,此时进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但与袁绍不同的是,曹操不耻下问,还愿意采纳自己手下谋士的良策,有了信心和战略,才导致曹操军队以少胜多最终取得了官渡之战最终的胜利。

其次就是曹操善待了来自敌营投诚的许攸,在许攸提出自己建议的时候,曹操并没有直接反对他的进言,而是认真思索其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最终才能取得胜利,所以说事情是何等的奇妙,整场战争的胜败竟仅取决于一人、一计,取之为王,不取则为寇。曹操的英明和善于用人与袁绍的刚愎自用和不善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古人讲究“人无完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而所谓的完人不过是将几人的智慧凑到一起,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可袁绍太过刚愎自用和心胸狭隘竟为一些无足轻重的事情将清楚自己军队情报的许攸拱手送予自己的敌手,为自己的政治、军事势力造成了天大的损失,得不偿失。

而曹操则与袁绍完全相反,他用人讲究用贤明才能之人,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虚怀若谷。故而最后才得以掌控战争的主动权,以少胜多。

得人才者得天下:官渡之战曹操军队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结语:

综上所述,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将原本敌强我弱的局势转变为有利于自己的局势,是我国从古至今以“以少胜多”成功扭转时局的著名战役,“得人心者得天下”、“得贤才者得天下”这两句谚语充分的说明了袁绍为何败于不如自己的曹操,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袁绍成全了曹操成为一代枭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