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春秋时期,孔子与儒家并不受到重视,为何汉朝开始却得到了推崇?

2020-07-09 12:25:18 暂无 阅读:1237 评论:0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儒家的创立者,一代圣人孔子诞生了。出生乱世的孔子,十分痛恨礼乐崩坏、战乱不止的社会现象,因此他周游列国,提出可以说是超越时代的“仁”,希望天下能够恢复周礼,永止刀戈。但仅凭他一腔热血,却没能国君的赏识,儒学没能盛兴,也难以实现“一统”的愿望。可喜可贺的是,大约五百年后,一位名叫董仲舒的大儒将不受重视的儒学推向至尊面前,完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想。这么一个在百家争鸣时无人认可的思想学说,为何会得到后世的推崇呢?

春秋时期,孔子与儒家并不受到重视,为何汉朝开始却得到了推崇?

一、起于春秋,大秦受创

为何名儒?儒字又是何种含义?这个是后世许多人好奇研究的。后人的评价莫衷一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人部》对“儒”的解释为:“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庄子后学评论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春秋末期,孔子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诸侯僭越,卿大夫专权已是习以为常,孔子提出“仁”,初衷只是在于恢复周礼,以图天下安定。

春秋时期,孔子与儒家并不受到重视,为何汉朝开始却得到了推崇?

秦国发迹于西陲,在边境磕磕碰碰百年,终于等到了商鞅变法,秦国因此强大。而早在商鞅之前,列国便有变法而强的例子,比如李悝、吴起变法等,相比推崇“仁”、“仁政”的儒家,倡导“兼爱”、“非攻”的墨家,法家更加适应春秋战国时期“兼并”的潮流,成为舞台的主角。秦始皇大一统后,曾询问大臣们用何为政体,博士齐人淳于越认为“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因此提出恢复周朝的分封制,而丞相李斯却持不同意见,认为亡周之过就在于分封,极力推崇郡县制,意图“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这不只是政见之争,甚至可以说是儒、法两家之争,谁嬴便是占据主流。然而可惜的是,有了周朝的先例,这位“千古一帝”很排斥分封制,于是下令焚毁《诗》、《书》等,“以愚黔首”,这边是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儒学与百家学说遭受重创,法家得以独占鳌头。

春秋时期,孔子与儒家并不受到重视,为何汉朝开始却得到了推崇?

二、苛法亡秦,汉武重儒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大增,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秦法得以深入秦人心中。然而当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空降的秦吏带着“严苛”的法律来到新立的郡县,秦人能习惯,但六国遗民却不习惯,使得“天下苦秦久矣”,因此才有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六国群起而攻之,秦朝如夏花般美好,却又如昙花般短暂。

接手的汉朝,痛改前非,不再大兴刀兵,而是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期,之前的战争创伤被抹平,国家再次进入强盛时期,武帝总结前朝经验,认为“黄老无为而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了,在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博士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其中“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大一统”等学说都适合汉武帝推行“独裁”统治,得到采纳,儒学也因此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其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春秋时期,孔子与儒家并不受到重视,为何汉朝开始却得到了推崇?

三、崇尚“仁”“礼”,难挡利炮

汉武过后,时代变迁,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儒学的发展可谓是此起彼伏。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下降,“避世”玄学更受隐士推崇;唐朝兴盛一时,与佛、道教互有参透;宋朝发展为理学,其中“程朱理学”闻名后世;元明也都有建树。

春秋时期,孔子与儒家并不受到重视,为何汉朝开始却得到了推崇?

及至晚清,我国国门被外国人的火枪利炮打破,为救国存亡,社会必须实行改变,随着传统社会的瓦解,致使孔子圣人权威丧失,近代开始了大规模的反孔运动,参加五四运动的学生们、学者们抱着"打倒孔家店"的决绝姿态,否定了作为中华两千多年文化主流的儒学。扛了两千多年大旗的儒家思想,在“内忧外患”中还是倒下了。

春秋时期,孔子与儒家并不受到重视,为何汉朝开始却得到了推崇?

纵观儒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支持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根源在于:“变”,也就是顺应时代发展做出改变。为什么儒家思想在孔子提出的时候没有得到重视,因为其有过于超前的地方:“天下为公”、“为政以德”,而又有落后的地方:恢复周礼,毕竟春秋时期,还不是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各诸侯国需要快速就能够增强国力的“变法”,而周天子也不是周武王在时,能够一呼百应的“天下共主”了。反观西汉、唐、宋时期的儒家思想,则是吸取各种学说的精华,补足缺点,甚至做出改变,才得以占据主流,得到后人的推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