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杨辉:执古之道——贾平凹文艺观念发微

2018-05-24 11:21:34 网络整理 阅读:201 评论:0

杨辉:执古之道——贾平凹文艺观念发微

杨辉,1979年生于陕西,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在站博士后。兼任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出版有学术专著《“大文学史”视域下的贾平凹研究》《小说的智慧——以余华的创作为中心的思想考察》等。编选《贾平凹文论集》(三卷本)。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等报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曾获陕西文艺评论奖一等奖,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入选“陕西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艺术家扶持计划”。

未有现代学科分界之前, 具统合诸种思想及审美方式之态度的艺术家代不乏人。并不简单地认信某一种思想而执其一端, 不及其余, 因此有更为复杂的文本境界的开显, 为其作品之重要特征。即以诗书画兼通的苏东坡论, 其诗与画相互融通合一之创作态度之生成, “乃是以庄子通过经验、斋忘、天工之艺术创作态度, 配合儒家升华人生、善化人生观念, 两相融通于文人士大夫之胸襟, 再经创作者融通吐纳、再创造之态度。 (1) 诗与画表现方式虽有不同, 但均属个人心性与才情之外化, 最终必然统一于创作者整体性之精神世界。而无论儒、道, 皆有其所开显之独特的世界面向, 对应于不同之生命情境。而个人身处复杂之现实际遇中, 如能有融汇之思想态度, 则无往而不适。苏东坡思想自由游走于儒、道、释之间, 虽经历世变而常能优游自适, 原因或在此处。也因此, 论及诗书画之融通及思想之超迈与自由, 贾平凹对苏东坡推崇备至, 也有心赓续其思想与笔法。无论诗文书画创作, 均在精神之统合上着力用心, 而有不同时流之境界之生成。虽将书画创作视为“余事”, 也不曾在笔墨上做功夫, 贾平凹的书画作品仍然抵达独异的境界, 而远出普通作品之上。而此种境界之生成, 原因颇多。如陈传席所论:“画的最高境界是从性情中流出, 显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情趣, 而且有一种趣外之趣, 味外之味。”贾平凹的画“生拙、古淡、高逸, 而且浑厚、朴实、大气, 金冬心之后, 画界无此格也。”“画人常规必走的很多路, 贾平凹都没走, 他省却了前面很多境, 一超直入至高境界, 即古人说的‘如来境’, 多数画家是‘积劫方成菩萨’, 而贾平凹却立地成佛。”此为其悟性所致, 亦属天分中本有之才。而其书法“浑厚逋峭, 一派西北气象” (2) , 自非寻常作品可比。能抵达此种境界, 自然与其过人的悟性和深厚的学养密不可分。贾平凹有意识的书画创作, 起始于1990年代初, 即其“中年变法”之作《废都》构思与创作前后。彼时其已有多部作品出版, 但却意识到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已然构成对个人才情的限制, 而在悄然酝酿着革新之举。经由对中国古典思想及审美方式的悉心实践, 其独特之心性与才情始得发挥, 而有《废都》新的境界的开拓。《废都》有意识接续的, 虽为以《金瓶梅》《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世情小说传统, 其核心思想, 亦属《红楼梦》抒情境界之“再生”, 但由书画创作及理论所获致之了悟, 在多重意义上影响到其文学观念及艺术手法。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 在谋求文学创作的“中年变法”的过程中, 贾平凹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书画创作之中, 并写下了为数不少的书画批评文章。虽无意于建立系统的书画观念, 但从这些极富才情的文字中, 仍不难辨识出贾平凹对书画艺术整体性的理解与观察。如是种种, 与其文学观念融汇而成整体性之文艺观念。而在统合文学与书画的整体性的视域中观察贾平凹的艺术观念, 其精神及艺术之独特取径自然得以显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