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中和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2018-12-15 07:08:03 网络整理 阅读:156 评论:0

中和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论语》明刊本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价值包括真、善、美三大基本范畴,早已成为常识。然而,这三大范畴就是价值的全部吗?这个价值系统适合中华文明吗?早在上个世纪中叶钱穆先生就对此提出过质疑,遗憾的是,这个重要问题至今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我以为,真、善、美三大基本价值范畴,仅仅是西方的精神价值而已,既不能反映其他文明的精神价值,也不能代表信仰价值、社会价值和物质价值三个价值层面,故不是最高价值,更远远不能涵盖价值的全部。

在我看来,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道术、道德和艺术。其中道术一词来自《庄子·天下篇》,这里指探索究极真理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在西方文化中,道术主要表现为科学,因此科学真,道德善,艺术美,就成了人们对真、善、美三大价值范畴与精神文化关系的标准表述。

什么是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呢?我以为,在中华文明中,足以担当精神价值之任的是中、和、乐三种价值。也就是说,中华道术、道德和艺术所体现的对人的精神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的属性分别是中、和、乐,即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

在中华文明中,道术主要表现在对人道的探索中,而“中”便是中国人人道真理观的最高体现,其地位高于“真”。

“中”即不偏不倚、适中、中正、中道、中庸。从《论语·尧曰》篇看,早在尧舜禹时代,“中”就被当作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相传: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其后,“中”又为夏、商、周三代的统治者奉为法宝。如《尚书·汤诰》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蔡沈《书集传》曰:“衷,中。”“衷”“中”通假在典籍中十分常见,当为确诂。据此,《汤诰》是说“中”由天所降,并成为人性。在最近出土的清华简《保训》中,我们又一次见证了文王临终传“中”于武王的场景:“发,朕疾适甚,恐不汝及训。昔前人传保,必受之以同。今朕疾允病,恐弗能终,汝以书受之。钦哉,勿淫!昔舜久作小人,亲耕于历丘,工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迺易立设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服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迺追中于河。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汤,祗服不懈,用受大命。”在这篇短短的临终遗言里,文王叙述了帝舜探求“中”,以及商之先公上甲微施行“中”,又传之于汤的过程,这也印证了《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等记载的可靠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