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为何寺院大门叫「庙门」或「三门」

2019-04-20 00:31:02 暂无 阅读:1385 评论:0
为何寺院大门叫「庙门」或「三门」

| 为何寺院大门叫「庙门」或「三门」

庙门又作“三门”,乃大乘释教及森林之象征。本义为寺院正面的楼门,为禅刹七堂伽蓝之一。后引申成长出以下几种意思:第一、寺院正面、最外层的楼门,称庙门;第二、寺院的一样称谓。平日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中,故凡寺院必有山林,是以称山号、设庙门,名“庙门”;第三、泛指寺院为庙门。后世即使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称庙门。《高僧传》曰:“支遁于石城山立栖光寺,宴坐庙门,游心禅苑。”第四、寺院全体有时亦称庙门。

关于“庙门”一词,《法苑珠林》卷三十九有关于荆州河东寺的记事:“寺开三门两重七间。”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西国僧佛陀波利白手来到庙门。文殊现白叟之身,不许入山。”而于大华严寺条载:“院内公共相送到三门外,扪泪执手别。”金阁寺条载,“出金阁寺三门,寻岭向南”等。

禅宗盛行今后,寺院都设有庙门,庙门亦是寺院的大门,或正门。《敕修百丈清规》卷一〈圣节〉曰:“启建之先一日,堂司备榜,张于三门之右,及上殿经单俱用黄纸书之。”卷六〈日用法度〉曰:“食罢出寮,不得出三门。”一样落发人修行,以寺院内为界线,僧侣没有特别情形,不克脱离寺院。《百丈清规》将寺院的开山祖称为开山,其他寺院称为诸山,或采用庙门作为一寺一山的称谓。

跟着释教传入中国,中印国情分歧,释教也发生转变,庙门随之厘革。印度落发僧众按律制是讨饭化缘,行乞梵衲,没有固定的场合。在中国,落发人栖身的处所,多以寺院为主。后禅宗成为中国释教的主流及支柱,寺院道场称为森林。中国释教为了不违反佛陀制戒精神,一样禅宗僧侣在没有悟道之前,以行脚参学为主。若悟道后,僧侣被请去担当住持,但也是丰年限的。是以中国释教有如许一句话撒布:“万年常住流水僧。”寺院是根基固定的,但僧侣照样以举止为主。其庙门是寺院的代称,亦是释教的代称。亦应相符大乘释教的焦点精神,表达空、无相、无愿的思惟,故称“三解脱门”,指得解脱至无余涅槃之空、无相、无愿等三种秘诀。

三门的内涵雄厚,表法意义深远。三门有聪明、慈悲、轻易三解脱门之表法意义。修行佛法的次序:信、解、行三者为象征,非必有三扇门。凭据《大智度论》卷二十所载:“譬如城有三门,一人身不得一时从三门入,若入则从一门。诸法实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佛地经论》卷一阐述:菩萨进趣菩提所修之三种秘诀。即:(一)聪明门,知进守退为智,知空无我为慧;依智故不求自乐,依慧故远离贪著。(二)慈悲门,拔吃力为悲,与乐为慈;依悲故拔一切众生之吃力,依慈故远离无安众生心。(三)轻易门,正派为方,外己为便;依正派故生恻隐一切众生心,依外己故远离供养尊重自身心。聪明门属自利,慈悲门属利他,轻易门则自利利他双行。然三门虽分,实则不贰,智即悲,悲即智,是为智悲双行以摄化众生而成轻易门。

(文章起原于收集,版权属于原作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