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戎狄戎狄的由来

2019-05-15 09:22:26 暂无 阅读:1136 评论:0

春秋时期,中国分为华夏和戎、狄、蛮、夷,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进步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掉队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

戎狄戎狄的由来

有些戎狄戎狄栖身在远离华夏的处所,但也有不少是和华夏慎密相连,或是错杂在一路的,按他们栖身的方位称作: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北戎、山戎分布在今河北和辽宁等地;姜戎、陆浑之戎本在今甘肃一带,后来被迫迁徙到今豫西;周的南面有扬拒、泉皋、伊洛之戎;鲁的西境也有戎人,在卫都的城墙上能够瞥见戎人的村子;晋国的四周都是戎狄人,故《左传》说:“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

狄分为白狄、赤狄和长狄。白狄在今陕西一带,白狄别种的鲜虞、肥、鼓则在今河北的西部、中部;赤狄中有潞氏、留吁、铎辰、东山皋落氏、廧咎如,都分部在今晋东南一带;长狄之名见于《左传》,具体情形不详。

夷分布在今山东、安徽、江苏北部一带。莱夷在齐的东面,淮夷分布在淮河中粗俗。《左传》中提到东夷,《论语》中提到九夷,大约都是栖身在今山东一带的夷人。 见于《左传》的小国介和根牟,即东夷人所竖立。诸夷中以淮夷为最壮大,并络续和鲁发生辩说,《诗经》的《泮水》即为赞扬鲁僖公战胜淮夷而作。淮夷还列入楚主持的盟会,又随楚伐吴。莱夷和齐是世仇,《左传》中齐伐莱的记载甚多,最后为齐所灭。

群蛮和百濮居于楚之南,楚与晋战于鄢陵,生番也出兵随楚。濮在江汉之南,或说在今云南一带。秦汉时蛮族以盘瓠﹑廪君﹑板楯三者最大,栖身在武陵郡、长沙郡﹐又称“武陵蛮”或“长沙蛮”﹔其地有雄、樠、辰、酉、武五溪﹐故又有“五溪蛮”之称。

戎狄戎狄的由来

戎和狄首要分布在今黄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区域,据载戎狄多为“披发左衽”。《左传》中姜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泉币欠亨,言语不达”,这种生产习惯、礼俗、说话的差别,把戎狄和华夏区分隔来。但不同并非都标记着民族的分歧,如戎人中有姜姓、姬姓之戎,显然他们和周人本为本家人,只是出于汗青或文化水平的原因,使他们分道扬镳。尽管戎狄和华夏在文明水平上有差距,但这对彼此交往并无太大故障,周王曾娶狄女为后,晋献公、文公都娶戎族女子为妻。

春秋早期,戎狄戎狄势力很盛,华夏的华夏诸小国受其威胁对照严重,即使晋、齐等大国也经常遭到戎狄的侵袭。从春秋中期起头,华夏列国有了较大的成长,稀奇是经由称霸而互相结合,增加了对戎狄的防御能力,不少的戎狄逐渐地被华夏所征服。如在今山西河北境内的赤狄、白狄大部门为晋所灭,齐灭莱夷,秦灭掉西戎的小国,楚国兼并了数量甚多的生番或濮人的小国。

因为各族历久和华夏聚居在一路,经由络续的互相影响,文化礼俗等方面的不同日趋削减。到春秋末年,本来散居于华夏各地的戎狄戎狄差不多都已和华夏整合在一路,配合构成了中华民族。

“蛮、夷、戎、狄”早期没有漠视和羞辱性的寄义,但跟着少数民族对华夏的威胁日益严重,“南夷与北狄交, 中国不停若线”,华夏的民族意识和危机感逐渐强烈, 夷夏之间起头划出了明确的界线,“蛮、夷、戎、狄”的称呼也慢慢被付与了漠视和羞辱性的内容。现在东夷已经完全汉化;西戎部门则西迁或被兼并;南蛮的百越,云南的少数民族都算,包罗越南;北狄已不存在,鲜卑等民族已被融合。

戎狄戎狄的由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