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从宋朝“弥封”制度入手,浅谈下宋朝是如何防止“科举舞弊”的

2019-09-09 16:23:53 暂无 阅读:973 评论:0

前言:

唐朝“公荐轨制”的履行,让唐朝的贡院主考官在还没入贡院之前,或者就已经拟录好了科举的“登科名单”,后来更是被一些显贵阶级所包办,俨然已经失去了其“举荐人才”的真实意义;是而,到了宋朝之后,宋太祖公布罢除“公荐”,之后到了宋仁宗在朝时期,又履行了“弥封”轨制,欲借以扼制官员以及贵族阶级在科举时“徇情枉法”的不良风气。

从宋朝“弥封”制度入手,浅谈下宋朝是如何防止“科举舞弊”的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先来讲讲宋朝的“弥封轨制”是怎么履行的?取销“公荐”轨制

公元968年,宋太祖赵匡胤下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法公荐,违者重置其罪。”公布罢除唐朝时期所履行的“公荐轨制”。

这是宋太祖自竖立宋朝以来,为了实现他“文以靖国”的理念,针对科举所实施的第一步改造方案。究竟唐朝所履行的那种“公荐轨制”,对科举平正性所造成的影响属实是有点大,这显着就不是宋太祖想要的究竟。就比如《唐摭言》中所记载的:“仆窃谓今之得举者,不以亲,则以势;不以贿,则以交。”

意思就是唐朝时期中举的人,要么就是势力壮大的贵族,要么就是经由贿赂的体式,与主考官关系交好,这才拿到了名额。

很显着,“公荐轨制”到了后期,已经根基上被唐朝的贵族阶级大包大揽,一个个只为本身的好处着想,基本就不考虑那些通俗仕子的。

所以这才有了宋太祖赵匡胤为防止官员徇情枉法,从而下诏公布罢除“公荐”轨制的做法,但只是如许的话显然还不敷,沿用已久的公荐轨制固然已经被罢除了,然则主考官徇情枉法依旧还能够用另外的体式。

最简洁的例子,科举主考官能够在阅卷的时候,直接把那些已经打过号召的考生的考卷提前挑出来,零丁阅卷并赐与高分,同样能够达到“公荐”的结果。

从宋朝“弥封”制度入手,浅谈下宋朝是如何防止“科举舞弊”的

“弥封”轨制履行后的科举试卷局部履行“弥封”轨制

故而,到了宋仁宗赵祯在朝时期,为了彻底的杜绝“公荐轨制”所遗留下来的“舞弊”陋俗,于明道二年七月,也就是公元1033年,又下了一道圣旨。“诏诸州,自今测验举人,并封弥卷首。”

也就是所谓的“弥封轨制”。

“弥封”,顾名思义,就是把试卷上填写考生“姓名”以及“编号”等资料的处所折角或许用纸给糊住。

也就相当于我们如今的学生在列入一些重大测验时候,先生会把试卷上填写“姓名”以及“准考据号”的那一栏,在试卷上标定的“密封线”处用订书针钉起来,经由这种“匿名”的体式来防止“阅卷先生”给关系亲近的学生“开小灶”,借以达到平正公平的目的。那么宋朝又是若何行使“弥封轨制”来防止“科举舞弊”的呢?据宋朝文人吴自牧在他所著的《梦粱录·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中对科举场景的描述:“所纳卷子,径发下弥封所封卷头,不要试官知士人姓名,恐其私取故也。”

意思就是从卷子方才下发到考生手中的时候,就已经给考生同时发放了“弥封”所用的纸张,在考生填完“姓名”等资料后自行封住卷首。

如斯一来,也就相当于割断了宋朝科举“主考官”和“考生”之间的关联,究竟那么多张卷子,事先又都不知道内容,天然也就不克给考生“开小灶”让指定的考生入榜了。

从宋朝“弥封”制度入手,浅谈下宋朝是如何防止“科举舞弊”的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梦溪笔谈》典籍

并且,事实表明,宋仁宗所履行的“弥封”轨制所取得的结果是极为显著的,就比如沈括所撰写的《梦溪笔谈·卷九》中就曾记录了如许一个故事。郑毅夫自尊时名,国子监以第五人选,意甚不屈。谢主司启词,云:“骐骥已老,甘驽马以先之”主司深衔之。异日廷策,主司复为考官,必欲黜落,以报其不逊。有试业似獬者,枉遭斥逐;既而发考卷,则獬乃第一人及第。

说的是宋仁宗时期一个叫“郑獬”的考生,自幼就以“才学出众”著名于世,但因为在国子监测验中被评为第五名而十分不满,感觉是考官徇私所致,所以就在“谢主考官启词”中对主考官大为讪笑。

从宋朝“弥封”制度入手,浅谈下宋朝是如何防止“科举舞弊”的

博物馆中的殿试模拟场景

谁曾想,到了“殿试”的时候,这个主考官照样“阅卷”考官之一,这下可真是撞枪口上了,果不其然,该主考官为了报复“郑獬”的出言不逊,在阅卷的时候一旦看到文笔气势雷同“郑獬”的,岂论写的若何,一切都当做“废卷”处理,实在冤枉了不少的“考生”。

然而,等究竟发布出来今后,“郑獬”却依旧凭借着出众的才学功底获得了当朝统治者宋仁宗的赏识,拿了“状元”。足以证实“弥封轨制”履行的结果还算是对照成功的。

但与此同时,也露出出了宋仁宗时期所履行的“弥封轨制”的不足之处,那就是主考官依旧还能够凭借着考生的“笔迹”或许提前在试卷中标定“记号”,从而来作为科举时主考官判断是哪个考生所书的凭证,继而再次达到科举时徇情枉法的结果。

是以,到了公元1005年,宋真宗“赵恒”为了进一步杜绝这种以“笔迹”和“记号”徇情枉法的不良风气,又在“弥封”轨制的根蒂上增加了一项“誊录轨制”。

意思就是考生的试卷提交后,并不会直接交到“主考官”的手上,而是会先经由一些朝廷选定的官员从新誊录一遍,之后才会把誊录好的“副本”提交到“主考官”的手上加以阅卷评定。

从宋朝“弥封”制度入手,浅谈下宋朝是如何防止“科举舞弊”的

宋朝“誊录院”誊录科举考生试卷场景画像

之后到了公元1015年,又专门设立了“誊录院”,并加设“誊录官”以及“对读官”等官职,意思就是先由“誊录官”把已经做过“弥封”处理的考生考卷誊录并标号,然后再交给“对读官”审核校对,看看誊录官是否严厉誊录,有无窜改考生辞意或是增减字句。

说起来,这种誊录防作弊的手法,与我们现在测验时候的“答题卡”还有着那么一点“异曲同工”之妙,差别只是答题卡是经由“涂黑方块”来预防经由“辨识笔迹”而作弊,而不是“誊录”这种费时辛苦又费工的做法。

但按照古代的科举考生皆是经由“诗赋”以及“经义”来作为是否中举的评定轨制来看,显然是不会存在现在教育轨制系统中的“选择题”这一项的。

所以,“誊录”也就成了宋朝改良“弥封”轨制,防止官员科举舞弊的最佳选择。

至此,宋朝的“弥封轨制”才算是真正的完美起来,真正的达到了杜绝“主考官”和“考生”互相勾通、徇情枉法的不良风气,并一向沿用到了明清时期。

从宋朝“弥封”制度入手,浅谈下宋朝是如何防止“科举舞弊”的

影视作品中的宋朝官员剧照但与此同时,也不克忽略宋朝“弥封”轨制所带来的“先本性”毛病前人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寄意连金子都尚且没有真正的纯金,又怎么或者会有真正浑然一体的人呢。

“弥封”轨制亦是如斯,即使给宋朝的科举选官轨制带来的不少的优点,达到了杜绝官员科举时徇情枉法的不良作风,实现了“贵族后辈”和“布衣后辈”一视同仁、知人善用,重用贤良之臣的结果。

不外,这种“匿名”选官的体式,却忽略了古代选官时所留意的“官员品质”。

就比如汉朝时期的“举孝廉”选官轨制,意思就是选拔一些“德性人品”俱佳的人来当官。

足以证实前人对官员的“操行”照样相当注重的。

因而,“弥封轨制”的履行,无疑就让一些“有才无德”的人也获得了入朝为官的机会,一旦真正被选入朝廷为官,其废弛的人品在不经意间就会助长朝堂“贪污靡烂”的风气,或是在“好处”的诱惑下,沦为“朝廷”政治系统傍边的蛀虫。

但综合起来而言,或许是从“科举轨制”的平正性而言,“弥封”轨制所带来的积极意义照样要弘远于其所带来的毛病的。

究竟科举只是一种根蒂的选官体式,等日后真正到了朝堂之上,当朝的统治者天然会有另外的法子来“清算吏治”,防止官员贪赃枉法。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