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善谋大事的他,既是贤臣也是“人精”最后下场悲惨

2019-11-09 15:37:29 暂无 阅读:1059 评论:0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贵族后裔。其先祖为北魏献文帝之兄,姓拓拔氏。在魏室功勋卓著,世袭“大人”之号。后人更姓跋氏,因为宗室之长,又更姓长孙氏。其七世祖长孙道生,官至北魏司空、封上党靖王, 以后又数代封王。其祖父为北周开府仪同二司、封平原公。 其父长孙晟为隋代著名的将领和外交家。

长孙无忌虽为贵族武将之后,家门显耀,但他却酷好读书,精博文史,又聪颖敏慧,很有谋略,人称有大器。

善谋大事的他,既是贤臣也是“人精”最后下场悲惨

隋大业五年(609 年),官至右骁卫将军的长孙晟去世。长孙无忌与母亲高氏和幼妹相依为命,饱受异母兄长孙安业等人的欺凌。后来实在无法在长安永兴坊的府邸住下去了,母子三人便走依临洮(今属甘肃)刺史、高氏之父高励。不久,高励亦病故,长孙无忌兄妹便靠舅舅高士廉抚养。大业九年(613年),由高土廉作主,将长孙无忌的妹妹嫁给了卫尉少卿李渊的次子李世民。长孙无忌与李世民年龄相仿,他们在一起学文习武,成为了一对好朋友。

大业十三年(617 年),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湖在太原起兵南下,直逼长安。李世民率领先锋部队渡过黄河后,长孙无忌便投奔了他,被李世民用为渭北道行军点签,负责文书和传达军令。这年十一月,李渊父子进占长安。次年,李渊称帝,建国号为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长孙无忌的妹妹成为王妃,长孙无忌则成为秦王府的得力干将,随从李世民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官至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

李世民即位后,王妃长孙氏被立为皇后。长孙无忌以力安社稷有功,先授左武侯大将军,再转吏部尚书,进封齐国公,食邑1300户。唐太宗以其功勋、外戚、故旧三者的关系,对长孙无忌极为亲宠,礼遇远殊于其他大臣,常让他出人自己的寝殿,商议机密。长孙无忌不善统兵打仗,却善谋断大事,对唐太宗忠心赤胆,在唐太宗即位初期稳定政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贞观元年,长孙无忌被提升为尚书右仆射,成为宰相。

长孙无忌在贞观群英中,是最不善谏诤的一位,在君臣治道议论中极少建言。他崇拜唐太宗,表现得忠心顺从。但他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头脑清醒,以持重见长,并固执已见,态度坚决。贞观十一年,李世民颁诏,赐14名佐命元勋世袭州刺史,让他们子孙后代拱卫唐室。长孙无忌坚决不干,他认为,世袭刺史会给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不利。从维护唐室将来的稳固统治计,长孙无忌与房玄龄等人上疏,力陈世袭刺史的弊端:其一,一家一姓占据一州,时间一长,难免曲树私党,破坏地方吏治;其二,佐命元勋已蒙重赏,不可再裂土以赐;其三,若孩童袭职,不谙世务吏职,必然造成政无约束,为害地方,一旦触犯刑律,便自取灭亡;其四,此制一开,后世仿效,遗患无穷。唐太宗在他的一再坚持下,终于收回成命。

善谋大事的他,既是贤臣也是“人精”最后下场悲惨

正因为长孙无忌有这些优点,在关键时刻,他总是被推为决策群的中心,受到唐太宗的倚重。在唐太宗晚年,皇嗣问题又成为唐室的重大难题。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生有三子:长子承乾,已被立为太子:次子魏王李泰;幼子晋王李治。太子承乾有腿疾,少年时代也受太宗的喜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性情愈来愈怪诞,幸男宠,好游畋,为非作歹, 没有作为一个储君的体统。 而魏王泰素有父风, 行为检点,礼重贤士,还效古贤王邀集文士者书立说,有觊觎太子位的野心。唐太宗厌恶承乾而喜欢李泰,常有废长立幼之心。

李泰善察言观色,见承乾为父所憎,便玩弄阴谋,着意表现自己以求恩宠。李承乾见大势已去,便联络对李世民有不满情绪的汉王 李元昌和侯君集等人,图谋举兵反叛,夺取帝位。不料事泄,贞观十七年,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太子既废,李世民便欲立李泰为太子大臣岑文本、刘泊也表赞阿。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却主张立李世民幼子晋王李治。李治性情温和懦弱,太宗不喜,但太宗不想让长孙无忌太没有面子,所以犹豫不决。

谁知道李泰得知舅父反对,便大肆活动,吓唬年幼的李治, 他玩弄阴谋的事暴露后,李世民大为伤感和恼火。李世民本来就是靠杀兄夺得帝位的,他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儿子自相残杀,便认同了长孙无忌的意见,想通过怯懦的晋王治来保全其他儿子。

善谋大事的他,既是贤臣也是“人精”最后下场悲惨

在立李治为太子后,李世民又安排对他一直忠心耿的长孙无忌来辅佐李治,以保证他百年之后李治能坐稳皇位。长孙无忌因此被任命为太子太师。但是,李世民对李治并不真心喜欢,觉得他太仁锅,只是看在长孙等人的面子上,才立了他。后来,李世民越瞧李治越不顺眼,想改立吴王李恪。李恪是隋炀帝之女杨氏所生,英武类太宗,很受太宗喜爱。但其母只是皇妃,李恪系庶子,按嫡长子继承制,他又不可能僭越李治而为皇太子。世民在征询长孙无忌意见时,长孙无忌坚决反对。李世民火了,说:“你是是觉得他不是你外甥,将来不会保全家?”长孙无忌劝谏道:“ 晋王宽厚仁爱,是守天下的贤明君主。举棋不定是要失败的,何况是立储这样的大事呢?”李世民这才打消了另立李恪的念头。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感到自己身体不佳,开始为李治继位准备。他不惜杀掉他感到不放心的大臣和武将,以消除他死后可能出现的祸患,而把政事更多地委于长孙无忌,命他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省实际上是总领三省政务。他认为长孙无忌老成持重,对他忠心不三,是李治的拥立者,定能帮助他顺利交接皇权,辅佐李治走上统治天下的正轨。

李世民死后,李治即皇帝位,是为高宗。顾命大臣太尉,是总揽朝中大事,在李治初即位的几年,在长孙无忌的辅佐下,天下倒也波澜不惊。随后,长孙无忌卷人了一场始料不及的宫廷争斗一王后的废立之争。高宗的皇后王氏,也是关陇贵族之后,她是关陇贵族继续尊荣不衰的象征,也是唐太宗临终时长孙无忌保全的“佳妇”。但永微四年(653年),唐高宗开始宠爱武则天。武则天是文水人,唐开国功臣武土孩之女贞观十一年被李世民召人宫中为才人, 赐号“媚娘”。 她26岁那年, 李世民病死,按惯例她削发人感业寺为尼。李世民死后两周年总日,唐高宗人感业寺进香,遇见武则天,由于他早已钟情此女,便重新召她人官,不久即封昭仪。武昭仪富于心计权谋,她觊觎王皇后那顶风冠,便不择手段地诬陷、谗毁王皇后。高宗被她迷惑,又加上王皇后没有生育,便决定废黜王皇后,另立武则天。

善谋大事的他,既是贤臣也是“人精”最后下场悲惨

围绕皇后的废立,朝廷中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实权派认为武则天出身低微,又曾侍奉过先皇,并在后宫兴风作浪,没有统率六宫的风范,因而极力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而以中书舍人李义府、卫集卿许敬宗等受排挤的庶族官员则企图借机邀功,以打击实权派,跻身于权力中心,所以他们积极拥戴武则天。

长孙无忌德高望重, 兼具国舅和顾命大臣身份,没有他的支持,废立皇后之举难免有些棘手。李治与武昭仪便思拉拢软化长孙无忌。他们夫妇亲临太尉府第,赏赐给长孙无忌金、银、珠宝各一车, 绫锦十车,并当面授其三个儿子以朝散大夫的官衔。嗣后,武则天的生母杨氏也去长孙家求情。然而,长孙无忌礼物照收,就是不肯表态。他把唐太宗临终嘱托保全佳儿佳妇的遗言奉为神明,认为,以他的身份和地位,加上其他宰相们的支持,仁弱的李治必定会知难而退,废后风波自然会平息下来。

但他低估了李治。 这时的李治有城府很深的武昭仪在背后打气献谋,又有许敬宗等臣僚的鼓噪支持,加上另元老大臣李绩表示 “此乃皇上家事,不必预闻于外臣”,他便强硬起来。

善谋大事的他,既是贤臣也是“人精”最后下场悲惨

永徽六年,唐高宗正式颁诏,册立武则天为后,并将褚遂良贬为谭州都督, 以李义府为宰相。不久,支持武则天的大臣许敬宗也被提升为宰相。长孙无忌和其他老臣被排挤到了一边。

武则天人主后宫以后,开始疯狂报复反对她做皇后的大臣,长孙无忌如不此时激流勇退,远避嫌疑,或许还可以逃过这场报复。但此时的长孙无忌吸第元老重臣的地位蒙住了双眼,已失去了他在太宗时期的明智,竟毫不退让,还自信地昂立朝中。武则天认为, 有长孙无忌在,关陇贵族集团的权势疑无法功推。被贬被流放的那些人又会毫发无损地卷土重来。因此,她把长孙无忌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

不过,要扳倒长孙无忌不是件容易的事,他身为国舅、顾命大臣、三朝元老,在唐室权力核心历四十余年,如果没有个十恶不赦的罪名是整不倒他的。武则天与她的亲信许敬宗等经过密谋,在显庆四年,他们终于鼓足勇气开始行动了。许敬宗遣人上疏,密奏监察御史李巢与长孙无忌勾结,图谋不轨。接着,许敬宗通过刑讯逼供,捏造出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串通谋反。李治先是怀疑,后来竟也相信了。他下令革去长孙无忌的官位,流放黔州。不久,武则天又派人去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缢,其他追随者被杀殆尽。他的子孙、亲戚也多受牵连,惨罹祸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