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药王”孙思邈,虎守杏林

2019-11-13 15:44:08 暂无 阅读:1622 评论:0

“药王”孙思邈,虎守杏林

孙思邈(公元581年—公元682年),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人,我国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十余岁时就已精通诸子百家,“善谈庄、老,兼好释典”。但是因为其幼时体弱多病,多方求医问药而最终散尽家财。因此,孙思邈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可以为劳苦大众解除疾苦,正是“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备急千金要方》序),终于成为隋唐时期医药界的佼佼者,被后世尊称其为“药王”。

孙思邈二十岁时就开始为乡邻治病,每获良效,他自己多病的身体,也是靠自行调治变得强壮起来。从此,他更加勤奋地钻研古代名医的著作,并寻求民间的治病经验,往往因为一个单方、一味药物、一种炮制药材的方法,就不远千里,虚心向人请教,所谓“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备急千金要方》序)。正因为他的勤奋好学,其医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逐渐医名鹊起,但是面对唐太宗、唐高宗数次征召,以及高官厚禄的诱惑,他都一一固辞,自始至终都在努力为民间百姓解除痛苦。

“药王”孙思邈,虎守杏林

孙思邈有感于当时的方药本草部秩浩繁,仓卒间求检不易,乃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而撰成《备急千金要方》一书,共30卷,载方4500余首,“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备急千金要方》序)。在其成书后,孙思邈又时时感到其书不足,希望能对该书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因此在《备急千金要方》成书的30年后,在其将近百岁高龄的时候,又集30年的临床经验,作《千金翼方》30卷,载方2900余首,以补《备急千金要方》之不足。

两部《千金方》内容详博,羽翼交飞,不仅集唐以前医方学之大成,而且还对当时临床常用药物进行了系统总结。《千金方》中共记载了当时133个州的519种地道药材,还在233种植物药的后面注明了应当何时采花、采茎、采叶、采果、采根,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千金方》成为我国唐代最有代表性的医药学著作,被后世医史学者称之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孙思邈是一位精通内、外、妇、儿的临床大家,其在《千金方》中先论妇人、小儿,后论成人、老者,强调了妇人和小儿患病不同于男子和成人的特殊性。书中对妇科疾病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且已经认识到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孕妇应增加营养,注意诸多禁忌,并“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 (《备急千金要方》),进行胎教,这样才能“所诞儿尽善尽美” (《备急千金要方》)。

孙思邈在杂病的防治方面,也有很多创造性的贡献,例如他当时已经正确的意识到了糖尿病患者应预防皮肤感染,避免针灸;将痢疾分为五种不同证候,基本上对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做出了准确的鉴别;指出霍乱并非鬼神作祟;水肿病人要注意忌盐;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是因为水质不好造成的,可用动物甲状腺(鹿靥、羊靥)和海产药物(海带、海白菜)治疗;夜盲症可用各种动物肝脏治疗;脚气病可用谷皮煎汤治疗;利用葱叶做导管进行导尿等等。

孙思邈在养生学方面,也有很多卓越的贡献。他极力批判“服石”以求长生不老,而又肯定人类可以延长自己的寿命至100岁,甚至200岁。他主张求得长寿的方法主要是注意饮食、劳动锻炼和讲究个人卫生。孙思邈以自己超乎常人的寿命(终年102岁,也有学者认为是141岁),证明了他的养生理论是正确的,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孙思邈也是一位医德高尚的医家,而且也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他在《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中,即作“大医精诚”一文,对医者提出了精研医术,诚待患者的要求。他认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备急千金要方》ž论大医精诚)。

孙思邈正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医家之一,成为历代医者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唐太宗李世民曾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孙思邈也被后世尊称为“药王”,每年农历二月二,全国各地都会开展规模宏大的药王孙思邈纪念活动。

“药王”孙思邈,虎守杏林

药王的逸闻趣事

悬丝诊脉

相传太宗李世民的原配长孙皇后过了预产期仍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众多太医均束手无策,李世民也每日愁锁眉头,坐卧不宁。后来手下大臣徐茂功闻言,便将孙思邈推荐给李世民。唐太宗就将孙思邈召进皇宫为长孙皇后诊病。

但是,在封建社会,由于“男女授受不亲”,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于是,孙思邈就叫来皇后身边的宫娥细问病情,又取出一条红线,叫宫娥把线的一端系在皇后的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进行“悬丝诊脉”。诊脉完毕,孙思邈在明确病情后,又通过针灸治愈了长孙皇后的病,并顺利产下一名皇子。

唐太宗本想赏赐孙思邈高官厚禄,但是孙思邈不愿在朝为官,只愿为广大人民群众舍药治病,并撰写《千金方》济世活人。唐太宗深为孙思邈的高尚品德所感动,后来还曾亲临华原县五台山去拜访孙思邈,并赐他颂词一首。直到现在,药王山还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赐真人颂”等古迹。

葱叶导尿

有一次,一位老先生患小便不利,腹部憋胀,最后竟至小便点滴不出,遂延请孙思邈诊治。孙思邈仔细观察病情后,认定患者是“癃闭证”,是由尿道不通所致。孙思邈经过反复思考后,挑出一根细长的小葱切去葱尖,顺着尿道..,并用劲一吹,患者的尿液从葱叶中流了出来,腹部憋胀马上得到缓解,病情随之好转。于是“葱叶导尿”被记载在《千金方》中,这也是我国记载最早的导尿方法。

屠苏防瘟疫

相传,唐朝初年南方时有瘟疫发生,孙思邈当时在常州一带行医,不分昼夜抢救病人,经过半个月的努力,瘟疫得到有效的控制。然而过了不久,瘟疫又从小孩到大人流行起来。为了长期地预防和治疗此病,他经过潜心研究,发现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有预防瘟疫的药方——“屠苏酒”。他便精心配制药酒,让未得病的人喝,结果瘟疫再也没有发生。他为了普及防疫知识,便找来一大张黄绢,把药物组成及炮制方法全部写在上边,张榜公布在屠苏庵山门的柱子上,让人们广泛传抄。后来岁末饮“屠苏酒”,便成为江南各地流行的习俗,而且还传到..等国。

虎守杏林

传说有一次,孙思邈在外出行医时,途中遇到一只猛虎,把孙思邈所骑的驴子吃了,但是一块驴子的骨头卡在了老虎的咽喉部位,老虎痛苦不堪,只能向孙思邈求助。孙思邈就用串铃撑住虎口,用手探入虎口,剔除了这根骨刺,老虎也就恢复健康了。后来,为了感谢孙思邈的救命之恩,这只老虎就主动担当了孙思邈的坐骑,背负着孙思邈上山采药。因为孙思邈的家里也有一片杏林,这只老虎也会经常帮忙看守杏林。因此,也就有了“虎守杏林”的典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