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爱家乡——古镇陕坝的商业

2019-11-16 21:48:04 暂无 阅读:707 评论:0

陕坝是祖国北疆边陲的一个小镇,是清末民初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抗日战争时期,陕坝曾是民国党绥远省临时省会和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所在地。这虽说是一座地处偏远的小镇,但商业却在走西口的人口迁移大潮中应运而生,在抗战时期兴起,到现在更显繁华景象。

爱家乡——古镇陕坝的商业

清末民初,走西口的晋、陕、甘、宁等人口陆续来到河套地区,其中在陕坝、蛮会居住集中的人口较多。随着人口的迁移定居,也集聚了一些南来北往的小商小贩。由于交通落后,以陕坝园子渠为终点站的水运活跃起来,如河套的粮食、皮毛、药材等靠大木船外运,宁夏等西路的木料、煤炭、食盐、磁器,包头等东路的布匹、糖茶、磁器等用木船运到陕坝,进而在河套地区销售。据史料记载,园子渠码头虽小,但每年有四五百只木船进出,河套船只东至河曲,西到宁夏吴忠堡,这段水运航线有千余只大木船来回穿梭。其繁华的水运景象不言而喻。园子渠口也成为靠水运吃饭的人们的居住地,后兴办起商店、饭馆、车马店等,陕坝也因此成为贡马互市、商贾往来的集散地。

爱家乡——古镇陕坝的商业

1939年春,绥远省政府由榆林迁至陕坝,绥远省临时政府在陕坝设有民政、财政、建设、教育四大厅,以及长官部、副官处、军需处、督察处、警备司令处等八大处。那时陕坝城镇虽小,但党、政、军、警等机关林立,人口猛增至五万多人,商业买卖日益兴旺起来。其时小转盘是陕坝镇的中心,四面建有土城墙及城门,城中有四条商业街道,各街道上均分布商业摊点。小转盘东西路以经营百杂货、棉布为主,天主堂门前东西路以经营饮食、编织、剧院、澡塘等服务业为主。小转盘南北街道的商号以经营糕点、烟酒、副食、杂货为主,小转盘西面的一条南北街道以经营车马具、皮件、绳线为主。此外还有货栈、剧院、刻字等商号。

陕坝的手工业也在小转盘附近兴办起来,先是聚集了几家铁匠铺,以打制出售锹头、镰刀、切刀等铁制器具为生,人们把这条街巷称为“铁匠巷”。后在铁匠巷西边又聚集了走西口上来的木工师傅,主要制售门窗、桌椅、板凳、柜子等木材器具,是陕坝最早的木材加工买卖市场。铁匠巷的东面有一条市场巷,主要是一些棉布、针线以及小杂货等摊点。

爱家乡——古镇陕坝的商业

解放前的陕坝商业有坐商、行商、摊贩三类。坐商即为有门市的商号,由于..军队的进驻,人口增多,坐商从1939年的百十多户增至1945年的260余户。行商即专门从事长途贩运的商户,较大的行商有5户左右,他们都有自己的货栈。摊贩又分挑贩和摊贩,挑贩无固定经营地点,营业方式以走街串巷、下村流动售货为主,此类挑贩约有80户左右,人们称之为货郎担,有诗这样描写货郎,“鼗鼓街头摇丁东,无须竭力叫卖声。莫道双肩难负重,乾坤尽在一担中。”摊贩是有固定营业地点,但没有门市铺面,经营方式是摆地摊,早出晚归,守摊叫卖,约有200户左右。

那时的生意并不好做,由于人们贫穷,购买力低,大多数店铺都是勉强维持生活。据现居住在陕坝铁匠巷的郭大爷回忆,他家是从山西走西口来后套的,他从8岁开始跟着父亲在陕坝卖布,当年..的税也很多,也就勉强养家糊口。每当布料卖完,他的父亲要骑上自行车去包头进布料,往返得走五六天,当时西山嘴是土匪经常出没的地方,他们就怕在此遭到土匪的抢劫,因而想方设法躲避土匪。而有的小货郎往往选择在冬天,黄河上结冰以后,骑自行车从园子渠的冰面上到黄河,再从黄河的冰面上一路南下,到宁夏进货,再沿黄河马不停蹄地返回,在冰面上骑车驮货物省力啊。足以说明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忍受长途跋涉的艰苦。

爱家乡——古镇陕坝的商业

随着商业的兴起,在陕坝也催生了一些较大的商户,如有经营棉布百货业的万利和、副食杂货万益德、饭庄旅店恒玉永、糕点铺蚨来号、货栈行商义合成以及粮油加工店永记粮店。有的商业大户总店在陕坝,在临河设有分店,进货渠道远至北京、上海、苏杭二州,销售不仅覆盖河套地区,而且通过边商运销宁夏等外省区县,其商业繁华程度远超临河等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