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重读《祝福》:剖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祥林嫂是否有福?

2019-11-17 18:38:40 暂无 阅读:1989 评论:0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封建时期的穷苦农村妇女,也是《祝福》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祥林嫂命运多舛、身世坎坷、是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典型代表人物,不为自由作斗争,反而为了顺从封建礼教而反抗,祥林嫂自始自终都对封建礼教选择服从,是典型的农民做派。

重读《祝福》:剖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祥林嫂是否有福?

一、祥林嫂悲剧源于何处

封建礼教下“人性”的渐隐。在故事开始的时候祥林嫂被嫁给了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反抗,可谁又知道在不久之后这个年纪轻轻的丈夫会死在伤寒之下,婆婆逼她改嫁,封建礼教下一女不可侍二夫,又怎能改嫁?可这是婆婆的命令又怎能不从?改嫁之后再次丧夫又丧了孩子被视为一个不祥之人。

在经历了这些之后周围的人非但没有任何的安慰反而成了他们的谈资,又成了他们嘲讽祥林嫂的“武器”给原本处于丧子之痛当中的祥林嫂又一次“重击”。柳妈出了一个自认为不错的主意“去寺庙赎罪吧,赎了一生的罪免得死后再遭劫难”这一番话彻底的击溃了祥林嫂。祥林嫂出身贫寒,深受封建礼教的荼毒、人权思想被侵蚀,又身处一个如此视人命如无物的社会祥林嫂怎么能不悲哀呢?

或者说难道那些没有“灵魂”的人不是悲哀的?所以说祥林嫂的悲剧是必然的。但悲剧的不仅仅是祥林嫂,更有那些失去了“人性”的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所以说“祥林嫂的悲剧就在于被封建礼教束缚的思想,和身为农村女性的软弱无力”。从祥林嫂自身的特点来看,为什么谁都知道她不幸的故事呢?这就是她的特点之一了,她逢人便将其自己儿子的死和她的遭遇反复的唠叨最终被他人厌恶。

重读《祝福》:剖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祥林嫂是否有福?

遇到挫折和打击便萎靡不振,孩子死后没有积极的面对生活而是选择了逃避,木讷的眼神手中端着一个空了的破碗和一根竹竿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乞丐。这就是她真正悲哀的内因,所以说遇到困难还是要想办法解决的,就像肖申克一样自我救赎的心态才是身处逆境时应有的力量的源泉。二、封建社会的本质

《祝福》中的鲁镇是二十世纪前页一个封建社会的缩写。在这个地方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而封建的等级观念在这里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本就应该遵守的,男尊女卑,长幼皆有等级。另一面我国当时的变革大潮还没有完全深入渗透到鲁镇这样的地方,辛亥革命、五四青年运动虽震撼全国,可鲁镇似乎并未有过动摇,一切封建事物都没有受到冲洗因此当文中的“我”回到鲁镇却发现这里丝毫未变,可见鲁镇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外面的人难以进来里面的人也难以出去。

重读《祝福》:剖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祥林嫂是否有福?

也是近现代文明难以展开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样的地方司空见惯的是冷漠、无情、麻木,与“我”所在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比于“我”的社会而言,那个封建的地方是落后的、脆弱的、难以想象的,因为思想的禁锢经济难以发展小镇里人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使得人民将美好的生活愿景寄托神明,美好的生活不依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反而向神明祭祀祷告向已经故去的祖先许愿希望可以依靠那未知力量求得心安但那也只是一个愿望罢了。这就是封建社会下农村妇女的悲哀了吧三、社会必然

托尔斯泰曾经提到过“幸福是相似的,不幸是不同的”幸福的特殊性孕于不幸的普遍性之中。鲁迅的小说大多是写农民的封闭、和待解放的,而祥林嫂就是笔下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同样的也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久病无良医何存矣?鲁迅先生通过批判讽刺来唤醒人民改革思想的意识。

重读《祝福》:剖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祥林嫂是否有福?

《祝福》中的“我”就是一个接受过新思想教育的人,“我”无法承受这样做所带来的后果就以“说不清”的借口来打发。这样模棱两可的回答,以及不敢面对事实的心理才是祥林嫂可悲下场的致命一击。类似于祥林嫂这样的悲剧正在当时中国千千万万人民的身上上演着鲁迅先生借助他们的故事编撰出了祥林嫂这样一个典型化的完整的悲剧性格。

政权、夫权、神权、族权这四大锁链束缚了中国的农民鲁迅先生借用《祝福》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人发声“救救她们”也传播了推翻封建思想制度是中国人民唯一的出路。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剧的缩影,却生动的体现在了女性劳动人民的身上。女性解放是社会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平衡指标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更是一剂治世良药,从时间发展的角度来看妇女的解放解决了男女之间不平衡的矛盾,从一定的时间角度来看解决了社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重读《祝福》:剖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祥林嫂是否有福?

四、文末感慨

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很难想象到祥林嫂所处那个时代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优劣性封建礼教虽然束缚了思想的灵活性但也规范了一定的社会道德,就像祥林嫂一样虽然勤劳但是也脆弱,他的悲剧既有周围环境的推动确也有自身的原因所在。

前文的“行尸走肉”不仅仅指向了周围麻木的人也指向了没有自我救赎的自己,鲁迅先生用简单语句和朴素的手法勾勒出了一个充满矛盾和讽刺的世界。即起到了总结的总用又起到了启发后来者的作用,即使身处逆境也要有改变自己的勇气,从自己的问题出发找到不足并加以改正争取做新时期的栋梁,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成为一名充满正能量不断辐射周边的新时代楷模。

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史》

《祝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