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中国匠人有多牛,现代人用13年都仿制不出一件衣服

2019-11-18 09:42:41 暂无 阅读:905 评论:0

古代技术的高超相信大家都知道,至今为止依然有许多现代技术都无法勘破的神奇技术。例如埃及金字塔,中国万里长城等伟大的世界遗产,也许我们可以使用钢筋水泥建设高楼大厦,但我们无法想象在没有机械化工具的古代,古人究竟是凭借着怎样的技术和努力完成这些世界壮举的。

文物仿制也是一样。真正意义上的古代仿制品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达到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功能;二是不能用古代不存在的技术手段。

所以说,也许现代先进的技术可以让他们从外观上看起来一模一样,但理论上来说,文物仿制只能无限接近于文物,即使科技再发达,也永远无法达到与文物一样的水平。

更有甚者,是现代技术连仿制都无法完成的。不得不感叹,这些失传的技术是多少珍惜的宝贵财富呀。

素纱襌衣

古代中国匠人有多牛,现代人用13年都仿制不出一件衣服

西汉·素纱襌衣 湖南省博物馆藏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刚面世时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不仅是因为这件2000多年前的薄纱竟然被完好的保存下来,更因为素纱襌衣的重量突破了考古学家们可以想象到的最低值。

马王堆汉墓共出土了两件素纱襌衣,一件重48克,一件重49克。当把这两件素纱襌衣折叠起来时,竟然可以将它们装进一个小小的火柴盒里,由此,便能想象到它们究竟有多么轻薄了。

因此,很多人也将关注点放在了汉代的织造工艺上,这件“神乎其神”的纱衣,现代可以复制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有研究者用了13年的时间,仿制出来的“素纱襌衣”还是比原物重了0.5克。虽然说纱衣上丝线纹理的平整、丝线之间均匀的间距等都是比它的重量更能显示价值的因素,这方面现代技术也能做到,但还是十分遗憾因为蚕丝原因无法仿制出完全相同的素纱襌衣。

蛋壳黑陶杯

古代中国匠人有多牛,现代人用13年都仿制不出一件衣服

龙山文化·蛋壳黑陶高柄杯 山东省博物馆藏

这件蛋壳黑陶杯是龙山文化遗物,它是史前陶文化高超技艺的典型代表。蛋壳陶的含义是指器皿的厚度如蛋壳一样,所以今人为其命名为“蛋壳陶”。

陶器都是使用当地的粘土原料,蛋壳陶细腻的粘土颗粒直径是没有超过1毫米的。在还没有丝网的四千多年前,祖先们使用什么工具过滤陶土至今无人能得出结论。并且,陶器的烧成温度要在900℃以上,否则蛋壳陶无法长时间保存,这件蛋壳陶不仅不变形,还有镂空工艺与压光融为一炉。

此外,拉坯造型离不开轴承,但在几千年前是没有轴承的,在没有先进设备的情况下还能制造出这样薄的器皿,我们不得不承认祖先技艺的高超极致。看来,四千多年前的祖先们在温度控制、雕刻加工、造型能力、材料工艺方面已经具备了绝世水平!

小小一件蛋壳陶背后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惊世工艺!

越王勾践剑

古代中国匠人有多牛,现代人用13年都仿制不出一件衣服

春秋·越王勾践剑 湖北省博物馆

1965年,越王勾践剑的出土轰动一时。这把青铜剑通体高度55.7厘米、宽4.6厘米、重875克,在剑上用战国的篆文刻下了“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因为鸠浅是勾践的通假字,所以这把剑也叫做越王勾践剑。

此件刚挖掘出来时,依旧可见其寒光四射,锋利无匹,剑身之上因为被镀了一层薄薄的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因制作剑体的金属成分复杂,所以现代的科技很难复制出来。

曜变天目茶碗

古代中国匠人有多牛,现代人用13年都仿制不出一件衣服

宋代·曜变天目茶碗 ..静嘉堂美术馆藏

宋代建窑的天目陶瓷难以烧制,关键在于炉温难以控制,温度稍有偏差,极有可能烧制失败,而且烧制的作品由于温度的细微变化,形成的图案也千变万化,每件都堪称为“孤品”。

其中,曜变天目是天目釉中最为珍贵的品种。曜变天目的烧成带有极大的偶然性,有"一碗烧成万碗残"之说。其釉下高温烧成的耀斑,在阳光和一定温度条件下会闪耀出七彩光晕。

据有关资料记载,曜变天目在中国早已失传,目前仅在..存有四只宋代天目茶碗。因其偶然性与特殊性,任何仿制的天目碗都与古代差距较大,想要仿制出一模一样的曜变天目茶碗,几乎是不可能的。

西汉"见日之光"镜

古代中国匠人有多牛,现代人用13年都仿制不出一件衣服

西汉"见日之光"镜 上海博物馆藏

此镜是西汉时期的铜镜,该面铜镜正圆,半径3.7厘米、直径7.4厘米、整体净重约50克,背面装饰有汉代风格的纹饰。这件铜镜乍看上去与一般铜镜并无区别,但若以一束阳光照到镜面,反射后投影到壁上,壁上的光斑中就会奇迹般地显现出镜背面的图案、铭文,好像光线透过铜镜,把背面图案、文字映在壁上似的,故称透光镜。又因为在铜镜背面花纹的外侧有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所以该镜被命名为"见日之光"透光镜 。

古人一直将这种具有幻术般效应的"透光镜"视为"神物",透光镜也从此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被外国人称为"魔镜"。遗憾的是,透光镜至宋代已经失传,上海博物馆内上万枚铜镜,有透光现象的仅四枚,而且都出现在汉代。

无数学者试图揭开这困扰了世界千年的古镜之谜,但是没有人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测,或者更确切地说,没有人真正复制出与西汉透光古镜完全相同的镜子来。

云纹铜禁

古代中国匠人有多牛,现代人用13年都仿制不出一件衣服

春秋·云纹铜禁 河南博物院藏

云纹铜禁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是春秋中期的青铜器。一开始,考古专家很难想象2600年前的古人是用何种方法制作出如此复杂和细致的大型青铜器来的,后来查阅史籍才发现是采用了早已失传的“失蜡法”(熔模工艺)制作。

云纹铜禁通高28.8厘米,长103厘米,宽46厘米,云纹铜禁重90多公斤,呈长方形。铜禁四周以透雕的多层云纹做装饰;禁身的上部攀附着12条龙形异兽,它们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禁的中心,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另有十二只异兽蹲于"禁"下为足;其器身由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这些铜梗共分5层,最内较粗的一层是梁架,每根梁架两侧伸出多处支梗,犹如古代建筑上的斗拱。多层重叠,纵横交错,支梗又相互卷曲盘绕,而又互不连接,全由内层作支撑,工艺十分复杂而又精良,令人叹为观止。现代的技术人员对这件云纹铜禁多次进行复制,但都失败了。

云纹铜禁中"禁"字有禁戒饮酒之意。由于周朝人亲眼目睹了商王朝的灭亡,他们认为夏、商两代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嗜酒无度,因而将承放酒杯的案台称为"禁"。故此,云纹铜禁被认为是最早的禁酒令。

文物界对于文物的界定标准是,文物应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纪念四种价值。虽然不是每一件文物都同时具备这四种特性,但具有时空性与独特性的文物,是我们需要好好保护与传承的。

前人种树,今人乘凉。我们遗憾于失传的传统技艺,所以,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里,我们更要做的是将这些逐渐消亡的文物、文化好好保存、好好传承、好好创新。古为今用,让这些文物在今天焕发新的光彩!

相关文章